扬子晚报专栏长江岸边说六朝

点击上方蓝字加入全国谢氏宗亲联谊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扬子晚报专栏《长江岸边说六朝》最近几期的内容,重点介绍了东晋晚期,谢安、谢玄等谢氏家族的人物、故事。谢氏家族不仅显赫一时,更是南京六朝历史的重要代表之一。悠悠千余年,如今仍有谢氏后人生活在南京城里,而历年来的考古发掘,也发现了不少与谢氏家族密切相关的六朝遗迹。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以致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六朝建康城南,秦淮河边,曾有一条车马填咽的街巷,谢氏的族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乌衣巷的故事尽人皆知,可如何看待六朝时期的谢氏呢?他们是国家的功臣良将、挽狂澜于既倒的伟人,还是位高权重、热衷搜刮财富兼并田地,令黔首潦倒、国力日衰的地主?

上海华东师大教授萧华荣在其著作《华丽家族:六朝陈郡谢氏家传》中,没有陷入这些是非功过的讨论,而是重点研究了谢氏家族在中国历史留下的精神,借用辛弃疾的话,就是“谢家子弟,衣冠磊落”。谢氏在六朝的延传,人逾十代,年近三百,始终保持着“名士家风,庄老心态”。

萧华荣认为,这种精神文化生出最杰出成果就是中国的山水诗。谢安之孙谢混在晋末首倡山水诗,在经过谢灵运、谢朓等后辈不断发扬、提升,最终使其在汉语文学中独为一派,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新题材。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更是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在环保问题愈发凸显的当下,谢氏所创山水诗的精神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朝后“谢氏后人分三路流散”

谢友森来自江苏盱眙,目前在南京生活工作。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的家族就源自六朝时的谢氏。史书记载,在南朝梁代的侯景之乱中,谢氏的族人惨遭屠戮,而随着隋朝实施科举制度,科举进士新贵兴起,谢氏作为一个门阀家族便成了绝响。那么谢氏的后人去哪儿了呢?谢友森告诉记者,在六朝之后,谢氏家族大部分回到了浙江上虞,一部分迁往了溧水、常州等地,还有一部分留在了南京当地。“而根据族谱记载,我是属于回到浙江上虞那一支的后代。”

“元朝末年时,族谱上的‘一世祖’谢贵被派往了凤阳府泗州(今宿迁泗阳)做了主管教育的官。随后红巾起义,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谢贵也丢掉官职带着族人逃往了今洪泽湖畔北岸。”谢贵在这个地方落脚后,生了三个孩子。其中,老大谢暹留在了洪泽湖,老二谢荣迁到了河南开封,老三谢进留在了涟水。至此,谢氏家族由最早元朝浙江上虞那一支到了明朝初年又分了三支。而谢友森是属于留在了泗阳洪泽湖的这一支,后来这一支慢慢迁到了阜宁、响水、射阳等地。到了年,因为新中国在洪泽湖畔建设水闸,农田被淹,谢友森这一支族人都迁往了盱眙。

谢友森告诉记者,由于属于名门之后,整个家族对修族谱始终重视。“最近一次的修谱从年一直持续到年,其间跨越了中国十几个省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年族人发起族谱修缮工作后,谢氏家族团结合作,所有的修缮费用都是由族人自己捐助的。他们成立了“修谱委员会”,一些有名望的子孙给予了大量的支持,而一些在家务农的后人也纷纷掏出十几二十元资助。

在族人的通力合作下,修缮工作中的登记造册,汇总分支工作都顺利完成。如今,浙江、泗阳等地都建有谢氏宗祠。谢氏后人也时常举办纪念先祖的活动,族人代表曾去浙江谢安墓和河南祭拜。谢友森说,谢氏的发源地“陈郡”在今天河南省周口市附近,去那里的谢氏宗祠祭拜,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谢友森告诉记者,如今留存下的两本家谱十分宝贵,作为后人不断修缮保护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修缮家谱的工作给中国其他名人家族带来一些激励作用。“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一个国家历史的传承,其中就是无数个家族历史的传承。”

文献记载也印证了谢友森的说法,遭遇侯景之乱,谢氏家族亲属散亡,有一支回到了浙江上虞。例如太清三年(年),谢贞在江陵落入西魏宇文氏之手,族兄谢皓逃难到番禺(今广东广州);谢贞的母亲王氏出家于宣明寺。太平二年(年),陈霸先建立南陈王朝,谢皓返回故乡始宁(今浙江上虞),侍奉谢贞的母亲,前后将近二十年。

博物馆里的谢氏文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朝谢氏的墓葬经过考古发掘,一批谢氏族人生前使用的器物,呈现在今人面前。在南京的六朝博物馆,我们就能看到谢氏家族墓里出土的文物。

谢氏的鸡首壶是独特的“黑釉”

鸡首壶是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众多文物中的臻品之一。在展厅一层、二层,游客能看到从南京雨花台等地区的六朝墓葬中出土的鸡首壶,它们大小不一,造型基本趋于一致:它在“盘口壶”的基础上,壶身一侧贴有鸡首,另一侧带有把手。专家介绍,鸡首壶是六朝青瓷中的典型,其用途有酒器、茶具之说,也有专门用于陪葬的冥器之说。文物界认为,这种器型的出现,改变了原先壶、罐没有流口,倾倒不便的状况,是最早的执壶——手持壶身上的把手,稍稍倾斜壶身,水就从壶嘴中流出来了。

在六朝博物馆众多的鸡首壶中,有一件与其他青瓷鸡首壶不同,它通体黑亮泛黄,轮廓圆融,表面碎纹如龟裂,反而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在众多展品中格外醒目。据介绍,之所以形成褐色,是因为主要的“颜料”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

迄今发现最早六朝墓志就是谢氏的

另一件重要的“谢氏文物”则是谢鲲墓志砖。年9月10日,考古人员在南京中华门外的戚家山残墓中发现了这块墓志砖。墓志砖长60厘米,宽16.5厘米,厚11厘米,质地为花岗石。志文共四行,行十七字,末行少一字,共六十七字。谢鲲葬于东晋太宁元年(年),该墓志是全国迄今发现的六朝墓志中年代最早的一方。

谢鲲是陈郡谢氏早期的代表人物,史载他豁达不拘细节,且有高明见识,好《老子》、《易经》。萧华荣认为他开创了谢氏家族喜好老庄之学的“家风”。五胡乱华,谢鲲南下后,与当世名士毕卓、王尼、阮放、羊曼、桓彝、阮孚、胡毋辅之等人常在一起,淡看功名,凡事模棱两可,以避灾祸。他们轮流坐庄,饮酒放诞,大呼小叫,高谈阔论,张扬个性,时人称为“江左八达”。

谢鲲曾是王敦下属,并劝阻王敦叛乱,并且“推理安常,时进正言”。王敦对谢鲲很不满,用他为豫章太守,但又不放他去上任。王敦之乱被平定后,谢鲲向朝廷解释,之前他劝过王敦不要造反,并且平时也经常与王敦作对。皇帝查证后,果然是事实,谢家不仅因此逃过一劫,而且还被朝廷更加信任。

探访谢氏家族墓

传说谢安墓前也立了“无字碑”

六朝时,在南京雨花台附近有一座小山岗,东晋初期,胡人压境,都城南迁,豫章太守梅赜带兵抵抗,屯营于此。为了纪念梅赜将军的高风亮节,后人在岗上建梅将军庙,广植梅花,遂称为梅岗。由于自然地貌的变迁与城市建设的影响,梅岗今天已经不复存在。谢安去世后,就葬在梅岗。由于谢安生前功比天高,由朝廷出资安葬,可称为“国葬”。

明代顾起元的《客座赘语》还记载了一个趣闻:梅岗晋太傅谢安石墓碑,有石而无其辞,人呼为“无字碑”。前记言:“以安功德,难为称述,故立白碑。”

后来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的异母弟陈叔陵,为了把母亲葬于梅岗,竟然将谢安墓破坏。后来谢家的后人将谢安重新迁葬回浙江上虞。

将军山北麓曾密集出现谢氏墓

而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看,谢世家族的墓葬主要出现在南京“司家山”。文献记载,司家山就是今天将军山北麓一带。司家山墓地位于南京市南郊的雨花台区铁心桥大定坊,北距南京明城墙南门约10公里,这一带山冈连绵,风景秀美,至今都是南京南郊的景致之地,谢氏家族墓地即位于司家山的东、北两侧的山坡上。据墓葬出土的墓志判断,这一处是陈郡谢氏谢攸一支的家族墓地。考古资料记载,在年-年间,就在此发掘了7座谢世家族墓葬。

记者看到,将军山的北坡山岭葱郁,风光秀丽,湖波荡漾,水清林幽,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近年,随着开发建设,将军山山脚下也建起了许多的居民小区,这片区域已经没有墓园的肃杀,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

本文来源:扬子晚报;张可;王晓易

编辑刊发:谢宝贤

若有不妥之处,联系整改!

“谢氏家族网”







































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2019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hchangjiangqz.com/yzwbnr/8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