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去写
蒋岭
一
“老师,今天怎么又是写作文?”
“写作文怎么了?写作文很容易呀!”
“老师,我不会写作文!”
“你读了那么多书?看了那么多文章,怎么不会写呢?”
“我没有内容可写!”
“怎么会呢?早晨起来走在路上,背着书包走在校园里,与家人在一起快乐地外出游玩,与伙伴一起玩耍,等等,怎么会没有内容呢?”
“我不知道怎么写下来。”
“只要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呀!”
这是我们常常能听到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似乎成了很多学生童年的梦魇。而这正是凸显教师价值、展现教学智慧的地方。
我们瞧一瞧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每单元的“习作”和对应的课文:
单元
习作内容
课文
一
看图写一篇习作
1.长城和运河;2.美丽的南沙群岛;3.庐山的云雾
二
为别人画一张像,然后写一篇习作
4.翻越远方的大山;5.雪儿;6.花瓣飘香
三
写写自己的新发现
7.菩萨兵;8.李广射虎;9.少年王勃;10.大作家的小老师
四
看图写一段对话
11.赶海;12.荷花;13.古诗两首
五
写一篇黑板报稿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15.水上飞机;16.跟踪台风的卫星
六
写一篇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的文章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18.狼和鹿;19.放飞蜻蜓
七
学写一篇日记
20.恐龙;21.槐乡五月;22.海底世界;23.日月潭的传说
八
编一个童话故事
24.寓言两则;25.争论的故事;26.剪枝的学问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年段,就要学写“习作”。此时的“习作”需要的是语言文字的模仿与积累。而从习作内容和对应单元的课文来看,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可能无法以“文”来促“写”,课堂教学、习作指导成为截然分开的“两张皮”,最终是“教课文”是一套方法,“写作文”又是一套方法。有的教师甚至还会生成这样的感叹:“不会教书,更不会教学生写作文。”
再来瞧一瞧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每单元的“习作”和对应的课文:
单元与主题
习作内容
课文
一、心中有祖国
写一篇关于假期的生活的习作
1.我们爱你啊,中国;2.郑成功;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二、人间真情
写一篇习作,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
4.负荆请罪;5最后的姿势;6..船长;7.爱之链
三、奋斗与生存
写一种自己喜欢的美味
8.小草和大树;9.轮椅上的霍金;10.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四、民风民俗
写一篇描绘剪纸作品的习作
11.姥姥的剪纸;12牛郎织女;13..安塞腰鼓
五、景物聚焦
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
14.青海高原一株柳;15.草原;16.麋鹿
六、名人风采
写一位名人
17.给家乡孩子的信;8.钱学森;19.詹天佑;20.鞋匠的儿子
七、读书有方
写写语文书里的故事
21.古诗两首;22.学与问;23.大自然的文字;24.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到了高年段,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习作内容与单元课文有了一定的链接性。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有了一定的课文“借鉴”,也有可能从“文”到“写”,直至“创作”。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教材的编排不仅仅是为学生的“学”(或称之为“借鉴”),更重要的是为教师的“教”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为此,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将“习作要求”作为一种“凭借”,引导学生进行扩展延伸,慢慢积累与内化。
以上这些都迫切需要教师的“教”发挥巨大的作用,需要的是改变理念,改变“教”的方式与方法。
二
有的人会说:“看来,在写作文这个问题上,教师的作用太大太大了。”
有的人会说:“看来,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写作文的能力。”
有的人可能还会说:“看来,教师能够让学生写作文‘一蹴而就’。”
这些说法有些偏颇。教学不单单是教师“一人独揽”的事情,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者必须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和指导,但这一‘指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指导就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1]从课文或阅读材料的学习到实施写作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拓展到了对同类文题进行自我理解、自我创作。教师的指导过程类似于“慢温热疗法”——通过热这种物理性刺激(类似于课堂教学中基于文本的课堂“对话”)使人体升温(类似于学生将旧知、新知相融合,丰富其内涵)而加强血液循环(类似于形成“自能获得”的学习)的治疗方法。这样一来,写作便是一个“慢”的过程,我们需要——慢慢地“亲近”,探索儿童写作心法;慢慢地“了解”,探索儿童写作能法;慢慢地“引导”,让学生不怕写作;慢慢地“教写”,让学生爱上写作;慢慢地“创写”,让学生乐于写作。
植物的生长有着各自的规律,揠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无论是心理、生理,人的成长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也有自身的规律,具有每个年龄阶段的“独特性”。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关于“写作”也作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这样的提示暗示“写作”是“慢条斯理”,非“一锤定音”。
低年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三到七岁)刚进入学校,他们认识世界的特征是直观性和表象性,他们只对周围所熟悉和亲近的事物、人物感兴趣,内心还没有生成探求的欲望。这个阶段,他们爱模仿,爱说话,爱反复。教师在引导学生说话后,可让学生将自己说的话连在一起。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慢慢地”过程中完成了“写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强烈的探求心理,他们爱新奇的事物,也爱幻想,已经不再满足于观察、接受自身周围的世界和已知的东西。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逐渐开始对自身有新的看法。这个年段,要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低年段“说话、写话”的基础上,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习作内容,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如“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写下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中中年段“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
高年段(五、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年龄段。这时的学生求知欲较为强烈,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也哪里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hchangjiangqz.com/yzwbls/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