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拿什么拯救你,消失在镇江街头的书

周末在家整理房间,突然在书柜的下面找到了一个箱子,打开一看全是以前买的各种报纸、漫画、和杂志。

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中学时代。

那时,智能手机才刚出现,学校又禁止用手机,所以学校旁的报刊亭成了我们了外面世界的唯一渠道。

每次中午,走读生出校门吃饭,一定会去报刊亭帮寄宿生买各种报纸、杂志、漫画,藏在衣服里,偷偷带进教室。

△?

报纸、漫画、杂志

那时,如果去晚一会儿就会买不到,竞争十分激烈,一回到教室就被“分食一空”。

上课时即使偷偷看《青年文摘》一类,被老师发现,也可以用“积累作文素材”这一理由搪塞过去。

想到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再去报刊亭买过报纸和漫画了,报刊亭仿佛已经逐渐在我们的世界消失了。

昨日辉煌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个网络还不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报刊亭是在城市中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使者”。

人们想要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直接点的方法就是去报刊亭买最新一期的报纸。那时,它曾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老板,来份最新的《扬子晚报》”

“老板,我要的漫画今天到了没”

“老板,拿本《青年文摘》”

“……”

这些话语曾经充斥着,每一座报刊亭,而如今却鲜有耳闻。

这曾是纸媒的黄金时代。

濒临寒冬

如果现在有谁要去经营一座报刊亭,那一定会有人觉得你病得不轻。

那个曾经暴利的报刊亭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

互联网的兴起,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加剧了纸媒的生存困境,不断有报纸、杂志停刊,报刊亭的现状更是江河日下。

(四牌楼)

四牌楼车站旁边有一个报刊亭,我去时,亭内一位年近六十的大姐正在织着一件墨绿色的毛衣。

在与大姐的攀谈中,我了解到,她从事这一行已经二十多年了,原先只是一个移动的露天报刊摊,最近这几年因为某个企业的捐赠才有了如今这座小小的报刊亭。

“现在来买报纸的人还多吗?”

“现在已经没什么人来买了,都玩手机了”

(大市口农业银行门口)

当我在向这座报刊亭靠近时,不远处报亭的主人正在摆放附近的电瓶车。

“有什么要帮忙的吗?”

“随便看看”

“行,有需要喊我”

“您这个报刊亭开了几年啦”

“嗯……,大概将近二十年了,我是这两年才接手的,之前是别人。”

“那他咋不敢了。”

“生意不好呗”

“那你为什么还做这行呢?”

“我身体不太好,一般单位也去不了,所以就干这个了。”

“平时都有哪些人来买啊”

“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年人,有时候也有小姑娘来买杂志”

她看着还挺年轻的,三十五六的样子,一直笑着和我讲话,让我倍感亲切,感受到来自陌生城市的一份善意,我也在心中默默祝愿她有一个永远健康快乐。

在去往最后一个报刊亭的路上,我看见了几个报刊展示栏,上面贴着最新期的镇江日报,时不时会有人停下来看看。

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

来到最后一个报刊亭,亭里坐着三个老太太在开心的聊着天,看见我来了,很热情的向我打招呼。

“小姑娘买报纸啊!”

“是啊,买份《扬子晚报》看看”

“好!我帮你拿”

“阿姨,现在一天能卖几份啊”

“现在生意不行了,一天能有二十份就不错了,以前一天能卖一二百份呢”

“对啊,现在人都玩手机了,哪还有什么人来买报纸啊”坐在一旁大妈也凑过来搭话。

(医院门口)

临走前我看见放在窗口展览处的一些报纸已经泛黄了,应该是放了很久了吧。

未知将来

现在街边的报刊亭有些已经无人经营,有些早已被拆除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报刊亭依旧挺立在街头,也许他们会消失在某个时候,连同那一份关于城市的特殊记忆一起消失。

(图片来源:金山网)

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那些追不上时代步伐的事物终究会被淘汰,它们或是永久被忘记,或是放入博物馆供后世参观。

多少年以后当报刊亭完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连唯一记得它们的人也离开人世,又有谁还记得曾今的街头存在过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报刊亭呢?

可是正在消逝的又何止是报刊亭呢!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hchangjiangqz.com/yzwbyx/7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