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家整理房间,书柜上摆着好多好看的笔记本,打开一看,全是以前剪下的报纸、漫画和杂志。
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七八岁的雨季。
那时,智能手机才刚刚兴起,爸妈有部手机就挺好的了,而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渠道——学校旁的报刊亭。
我是一个走读生,每次中午,出校门吃饭,一定会去报刊亭帮寄宿生买各种报纸、杂志、漫画,藏在衣服里,偷偷带进教室。
△?报纸、漫画、杂志
那时,一个月的零花钱,有一半花在买杂志上,有时候一回到教室书就被“分食一空”。
那时候选的文科,上课时即使偷偷看《青年文摘》一类,被老师发现,也可以用“积累作文素材”这一理由“瞒天过海”。
因为在报社工作的原因,每天看报纸是必修课
说到这,却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已经好久没有再去报刊亭买过报纸和杂志了,偶尔路过报刊亭,也只是别一眼,却不会停下脚步,报刊亭仿佛已经逐渐在我们的世界消失了。
昔日辉煌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是个网络还不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报刊亭成了城市中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使者”。
人们想要了解世界,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报刊亭买最新一期的报纸。那时,它曾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那时候,父母为了让我了解政治新闻,积攒写作素材,为我专门订阅了《扬子晚报》
“老板,给我来本近期的《读者》”
“老板,我要的漫画今天到了没”
“老板,拿本《青年文摘》”
“……”
这些熟悉的话语曾经充斥着,每一座报刊亭,而如今却鲜有耳闻。
这曾是纸媒的黄金时代。
濒临寒冬如果现在有谁打算去经营一座报刊亭,那一定会有人觉得这人是“蛇精病”吧?
那个曾经生意红火的报刊亭早已不复当年。
互联网的兴起,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加剧了纸媒的生存困境,不断有报纸、杂志停刊,报刊亭的现状更是江河日下。
二中旁边有一个报刊亭,我去的时候,亭主是一位年近五十的阿姨,正在清扫着报刊亭外面的碎屑。
在与阿姨的攀谈中,我了解到,她从事这一行好多年了,看着买报纸、书刊的人越来少,不免有些失落。
“现在来买报纸、杂志的人还多吗?”
“现在已经没什么人来买了,网络那么方便,想看什么就在手机看了”
当我在向这座报刊亭靠近时,不远处报亭的主人正在整理报纸。
碰巧一位大叔过来买东西。
“需要买什么?”
(大叔扔过去一元硬币)
“给我拿个打火机”
“行”
大叔从始至终都没有看报纸一眼。
“阿姨,平时都有哪些人来买啊”
“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年人,有时候也有小姑娘来买时尚杂志”
她一直笑着和我讲话,感觉特亲切。
在报社上班后,或许是职业病,对报纸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有时候也会问问闺蜜们还看报纸吗?平时看新闻不?
未知未来现在街边的报刊亭只有大约三十几家,有些早已被拆除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报刊亭依旧挺立在街头,也许他们会消失在某个时候,连同那一份关于城市的特殊记忆一起消失。
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那些追不上时代步伐的事物终究会被淘汰,它们或是永久被忘记,或是放入博物馆供后世参观。
多少年以后当报刊亭完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连唯一记得它们的人也离开人世,又有谁还记得曾今的街头存在过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报刊亭呢?
可是正在消逝的又何止是报刊亭呢!
努力改变后来,我们来到报刊亭,亭里的阿姨还是很热情的向我们打招呼。
“来买报纸啊!”
“不是的,我们是市新闻报道中心的,准备在您这里设立一个《句容日报》免费赠阅处”
“好啊,可以,可以的”
“阿姨,现在一天能卖几份啊”
“现在生意不行了,一天能有几十份就不错了,以前一天能卖一二百份呢”
“对啊,现在人都玩手机了,哪还有什么人来买报纸啊”站在一旁大妈也凑过来搭话。
我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回曾经手持报纸读新闻的感觉。
报纸编辑:句小福
赞赏
长按医治白癜风偏方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hchangjiangqz.com/yzwbyx/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