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突然昏迷不醒高烧不退送进重症医学科

医院里有哪个科室充满着神秘色彩,非重症医学科莫属。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哪里有生命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将危重患者性命从死神手中夺回,为百姓护佑健康永不言弃。

一个小伙子,马路边突然昏迷了,还伴有高烧,各种检查也未见异常,被送进医院重症医学科,这到底怎么回事?

为探明真相医生捏着人工呼吸气囊检查

27岁的小伙子小许突然出现高热不退,医院输液治疗两天后仍然不见好转,从医院回家的路上还晕倒在路边。他住院以后一直昏迷不醒,高热持续不退,还间断出现全身抽搐,包括头颅CT在内的多项检查均提示“未见异常”。患者的病情一直在加重,出现呼吸衰竭,医生只能实行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小许的家人将他转医院进行治疗。

重症医学科主任罗亮带领科室医生对患者各项检查结果进行仔细分析,重新考虑诊断与鉴别。然而,各项检查报告依然显示阴性,此时,只有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才能进一步明确病因,但小许已进行气管插管,而呼吸机不能带进磁共振室,只能全程靠呼吸气囊保护,风险很大。但如果不做核磁共振,始终无法明确病因,患者的生命安全依然无法保证,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决定试一试,他们一边捏着气囊保持患者呼吸,一边将其送进核磁共振。

最终患者被明确为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医学科为小许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一周后意识开始好转,听到医生的呼唤时能够微微睁眼。第二周开始有了笑容,第三周撤掉了呼吸机。

护佑生命凝心打造“钢铁团队”

罗亮长期从事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熟练掌握重症医学各项救治技能,擅长各类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工作,很多重症患者经过他的抢救,都重获希望。他说,他是在无锡二院人才体系中成长起来,从博士到博士后,学历的提升,医院人才培养的受益者。他的成果“肺内与肺外急医院病死率预测因子差异”于国际著名期刊CHEST发表;跨度5年、组织21个院校、38位编者参与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进展》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此奠定了他在重症医学的学术地位,科室的发展让患者的病死率大大下降。

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很忙碌,罗亮总要操心为医生们安排好学习时间,长年累月的坚持使得二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们个个医术精湛。这支“救命铁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着这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常年与死神赛跑,使成千上万名危重患者先后得到了成功救治。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年,二院重症医学科成为首批江苏省省级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及无锡市医学创新团队建设对象;年成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援陕播撒大爱跨越千里帮扶

除了在院内全力以赴开展对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外,罗亮还积极参与院外会诊和对外援助工作。无锡二院对口医院,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刚刚成立,甚至还没有真正运转起时,便立即开始从设备、人员、制度、预案、规范等进行全面梳理。他坚持每天查房,帮助医护建立复杂病患的临床思维。

短短三个月下来,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已经成为全院响当当的、值得信赖的“高技术”科室,先后抢救的危重患者几乎都成为了全院的经典病例,在当地县城传为佳话。此后,重症医学科不断派人前往指导,三年来从未间断,经过连续三年的对口支援指导,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示范科室。

“过去我是个人才,但没领过军,现在要领军,怎么办呢?”医院的雁阵领军人才,罗亮一直在思考:“我与科里青年拔尖人才结对,投入最大的精力带他们,帮助他们像我一样成长,只有后备力量成长起来,科室的人才梯队才会建全,未来重症医学科的特色才会日益强大。我们不仅要立足无锡,视野要放在更远的方向,全省乃至全国。”

如今,重症医学科里每天依然在上演与死神的赛跑,医护人员们的脚步依旧匆忙。罗亮打造的这支“救命铁军”还在不断开拓进取,为创造更多生命奇迹而奋斗不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季娜娜

校对徐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yzwbyx/14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