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不久前说过,地摊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有了总理撑腰,地摊经济成功上位,成了中国后疫情时期拉动经济复苏、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人间烟火”,成了“中国的生机”。于是,最近的朋友圈也开始了地摊狂欢,打开朋友圈,发现很多人都在享受和加入这场“地摊经济”大讨论,大家都在互相炫耀自己的摆摊资本,有些是玩笑,有些是自嘲,也有些是对当下工作不满的发泄。不由得想到自己,开了13年的破车,也应该换了,我是不是也该在下班后去哪个角落里摆个小摊,做点什么小生意呢。自己身无长处,不过前些年无锡的报刊亭都被当时某个领导要求拆掉了,现在人们买报纸杂志不太方便,要不就摆个地摊卖卖报纸吧,这个应该是不需要多大的技能的。
说到摆摊卖报纸,就会想起大学时候的某个老师。已经不记得他的姓名了,只记得是一个黑黑瘦瘦的小老头,应该是教政治的吧,戴一幅黑框的眼镜,每天的晚饭时间,就会来我们机械系宿舍的楼梯口卖“扬子晚报”。老师挎着一个塞满报纸的军绿色包包,嘴里不停地喊着“扬子、扬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扬子晚报创刊不久,每期报纸只有4个版面,零售价好像是一毛五分钱。同学们从食堂打饭回宿舍,路过靠着墙挎着报纸忙着叫卖的老师,经常会顺路带一份“扬子”回宿舍,然后边吃饭边看报纸。那个年代,资讯非常不发达,没有电脑,没有网络,除了收音机,报纸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渠道。
偶尔,我会想这么一个问题:学高而为师,德高而为范,老师本该是安贫乐道,教书育人,然后桃李满天下的。这个老师不惜丢掉万般皆下品的道德牌坊,放下颜面和尊严,每天到宿舍区来推销报纸,赚个不多的差价,一定是有他的苦衷的吧。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老师的工资应该不高,或许他上有古稀之双亲,无力尽孝;或许他下有待哺之孙儿,无暇含饴;或许他家有老病之妻子,以沫相濡。生活所迫,所以只能每日奔波劳苦,以点燃家中的“人间烟火”吧,看来真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卖报纸的老师没有教过我们课程,毕业以后,也没再见过这位老师,所以他在我脑海中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的,我想他活到现在他应该有八十多岁了吧,不知道他现在好不好。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不过真的要去摆地摊,估计条条框框是不允许的,在这些条框没被打破以前,我还是算了吧。
顾靖丹感谢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yzwbys/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