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那些事如何应对极端天气扬子晚报

白癜风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812/7375991.html
02:02

河南暴雨、陕西暴雨、四川暴雨、上海暴雨......这个夏天,全国多地出现强降雨。气候变化警示着我们全球变暖还在加剧。

而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的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我们耳熟能详,在古代可没有天气预报,古人善观天象,总结大自然的奥秘。

关于极端天气,早在宋朝时期古人就有了关于台风的记载。宋《太平御览》:“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古人对台风的认识之词用了“怖惧”,说明台风的破坏力很大,一旦有台风,会让许多城镇几乎绝户。刘恂在《岭表录异》里记载了他所观察的台风征兆:“南海秋夏间,或云物惨然,则见其晕如虹,长六七尺,比候则飓风必发,故呼为飓母。忽见震雷,则飓风不作矣。”

古人也会利用动物的某些敏感特性及其反常举动来预测极端天气。唐朝徐坚在其著作《初学记》里就搜集了很多例子:《水经》曰:海鳅鱼,长数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则海水为潮,出穴则水潮退。出入有节,故潮水有期。

还有就是在建筑选址上有丰富的防风经验。据风水学说,“藏风聚气”成为建筑选址的一项重要原则,即北有高山靠背,西南有小山防风,东有河流环绕,如此的选址恰能够衰减台风对房屋的危害。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可能知道雷击是可以避免的,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其时已经出现了用大青石建造的“避雷室”。古代人其实并不知道绝缘避雷的道理。他们建造石室,仅以为大青石坚固,不易为雷所劈裂罢了。

南京有很多古塔,塔顶尖尖,塔刹部位有一些金属装置,状如牛角刺向天空,这便是“鸱尾”。经过长达数千年的变化,“鸱尾”已有多种外形。有成龙形物的;也有成鸟鹊或雄鸡状的。这精巧的设计与我们如今的避雷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的我们已经打破了大自然的未知性,拥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却在日常生活的不经意间给大自然造成负担。在全国节能宣传周后,我们更应该行动起来,节能减碳,绿色发展,共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编导:徐超妍

出镜:李雪琪

拍摄:赵雨晨李铭哲(实习)

剪辑:唐嘉钰

校对:李海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yzwbys/14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