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考你的家国情怀
我考我的风花雪月
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
果然没让人失望
↓↓↓
每个字小编都认得但连在一起怎么就是读!不!懂!7月7日,江苏年高考作文题出炉,关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话题引发了全民讨论和思考。我们第一时间邀请了4位“民间高手”,写下他们的高考下水作文。
从“孟母三迁”说开去
文/刘文剑中国的母亲历来都很伟大。这里面既指全体,也有个人,孟母、漂母、岳母……还能举出很多很多。她们或是塑造灵魂,或是温暖善良,或是精忠报国,不一而足。她们的贤德睿智,有的体现在精神上,有的表现在物质上。如亚圣孟子的母亲孟母,为了使孟轲成为大学问家,三迁住处,为的就是不让孟轲和他处的恶劣环境同质化,其精神可嘉。关于同质化,不妨打个比方。我们人体百分之九十五的成分是水做的,那么,人类就有了逐水而居的习性,这是从生理上来说的。精神层面更是了得,还是孟轲,住在墓地旁边时,耳濡目染的是丧仪,围绕他的是丧葬文化,久而久之,他居然和小伙伴玩起了出殡的游戏。这让哪个家长能接受。孟母搬家了,这次搬到了菜市场旁,结果,孟子学起了买卖,还像那么回事地讨价还价。孟母觉得这样也不妥,接着搬。这次搬到了学校的附近,受此影响,孟轲开始好读书、守秩序、懂礼貌。这不难理解,我们这里有俗话“跟好人,学好人”。同理能推导出相反的结论,言下之意,跟坏人容易学坏,所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是造化弄人。假如我想,孟母就安于织布养家,想到孟轲的祭拜,也是种糊口的职业;孟轲行商也能挣得些银两,那么这个格局就小了,虽然孟氏培养了一个养家的高手,却失去了一个塑造民族灵魂的思想家。可见趋同疑问下的求异,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互联网上了解到,毫无血缘关系的夫妻,生活时间长了,其相貌、习惯、性情会趋同。原因是饮食、环境、观点长期相近,多方因素互相激发的结果。这几个关系居然代替了基因的作用,真是不可思议。弄不懂,由物理老师来解释,或者物理老师都不用开口,拿来两个同频音叉,敲一下,你就醍醐灌顶。社会的事物在自然界也能找到代入的地方。文玩中,浙江昌化、内蒙巴林的鸡血石很有名,是琢是磨,都能成器。其实陕西旬阳的鸡血石也很有名,它原本就是块黄石头,后来红汞包围了它,裹挟了它,黄石头居然变成了红石头,活生生再现了近朱者赤的道理。物尤如此,人何以堪。以物鉴人,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信息裹挟我们,该如何分明泾渭,匡正自己。或在墓地、或在市井、或在殿堂,成佛成魔,一靠自我拿捏,二是环境塑造,我们应该有既能慎独,也要慎“众”的思辨。文剑,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扬子晚报》《泰州日报》《泰州晚报》上有文章发表。出版过散文集《微风轻吹》。
朋友圈
文/鞠东平母亲外出几乎从来不带钥匙。母亲每次去买菜,父亲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电视开着,声音调到了最低;但每回他总能在母亲恰好到了大门口的时候准时开门。我有些奇怪,问父亲:“妈没有敲门,你怎么知道她到家了?”父亲笑着说:“听了几十年的声音。”有几次正好在家,我也有意识地听了听,我看着母亲的电瓶车进了楼道,电瓶车停车时发出的鸣叫声,母亲上楼的脚步声,真的听得一清二楚,而且可以肯定这是母亲回来的声音。我偶然一次正好拍下了父亲为母亲开门的样子,在朋友圈转发了那幅图,写了一句话:“爱一个人,心里有她(他),总能做到正好。”所以,父亲总能在母亲需要喝水的时候,把水递到她的手里,而且温度适宜;总能在母亲需要吃某种水果时,削好切好放上牙签端到她面前;总能在母亲洗澡前帮她把水放好,温度调到正好。我拍了父亲和母亲的一组照片:递水、送苹果、煮中药,和先前开门的那张一起发在朋友圈里,朋友圈里有上百个人点赞,其中也有我对门的大哥。对门家是不锈钢门,对门的大哥每次回来都要敲很长时间门,那种不锈钢门被敲击后发出晃荡晃荡的声音,在狭窄的楼道空间里显得特别刺耳。对门大哥跟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