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
阅读大约需15分钟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之一。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舆论环境愈加复杂,也对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注重发掘暖心故事,这些传播正能量、彰显正能量、点赞正能量、弘扬正能量的“暖新闻”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浸润着人们的内心,滋养着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这也是媒体“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重要路径。
如何做好“暖新闻”,与读者实现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共鸣共振,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起到温暖社会、感化大众的效果?笔者认为,媒体要增强暖新闻传播效果,应注重三个“小”与“大”的有机统一。
1
小切口透射大视野
“暖新闻”在题材上以社会新闻为主,以普通人、百姓事为主要报道对象,多为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报道暖新闻的“切口”一定要小一点,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百姓身边的一件平凡事都可以作为切入口,这样的平凡人一举一动往往更具贴近性,他们身上折射的道德能量更能引发人们向上向善的情绪情感。
在现代社会,不断向广大公众注入公平观念、效率观念、正义立场、民主意识、公仆意识和开拓精神,褒扬性舆论才有时代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暖新闻”在采写方式上强调小切口,但又不能流于琐事,其中的故事内涵力求深刻,要从小切口上透射出社会大视野和宏观大格局,与建设崇德向善、爱国爱家、诚实守信等社会氛围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追求相契合。
扬子晚报在暖新闻报道中,强化报道中策划的主导作用,将“小切口”和“大视野”有机统一起来,体现出选题和呈现上的“设计感”。
年9月23日,扬子晚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暖心新闻:正值青春年华的重庆女孩露露,在闺蜜燕子不幸得了白血病的时候,她全程陪伴治疗,而且在燕子化疗剃光头的时候,毅然决定陪着闺蜜,加入光头一族。就是这么一对平凡女孩的闺中友情小故事,扬子晚报以整版篇幅推出。记者切入的报道角度是普通人陪闺蜜剃光头的小事,但微爱小善,如涓涓细流,汇成道德海洋的静水深流,浸润人心。“光头闺蜜”的整版报道感动了无数读者。随后记者把策划报道的目光放到了社会的“大视野”上,年1月3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启动“年度十大正能量人物评选”,扬子晚报将“光头闺蜜”的故事作为重点报道推荐,在多个年度获奖故事中,“光头闺蜜”故事脱颖而出,成为全国50个候选正能量故事之一。在最终的网友评选中,数十万网友为“光头闺蜜”点赞投票,“光头闺蜜”当选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年度十大正能量人物”。
年2月16日,网友“张德贤”通过扬子晚报“年味拍立得”活动入口上传了一组照片,内容为昆山一名5岁女童在高铁上主动将两岁弟弟洒在地上的饮料擦得干干净净。收到网友照片后,扬子晚报网、扬眼APP及官方微博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并配以标题《5岁女孩的这个举动感动了整个车厢的旅客》,报道引发了央视新闻、新华视点、光明网、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等中央媒体以及新浪网、凤凰客户端、今日头条的报道推送;2月17日,扬子晚报记者万凌云在“拍立得”平台上,报道一则暖心故事《最暖心“偶遇”:4岁儿子看灯会遇交警爸爸》同样获得网友的点赞和中央媒体的转载。两篇江苏暖新闻引发网友共鸣,阅读数均上亿,10万多网友点赞。这种暖心新闻的策划报道,使得传播呈现出梯次级的震荡效果,放大了暖新闻的正能量舆论场效应。
2
小栏目营造大家园
慰藉心灵、促人向上,“暖新闻”里蕴含的特质与魅力正在于此。“信息快餐”时代里,人们对“暖新闻”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在认知多元化的今天,积极传播“暖新闻”是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推动圆梦的需要。
扬子晚报近年来在版面上固定推出暖新闻栏目——《平凡人不平凡事》,这个栏目以普通人、百姓事为主要报道对象,在写法上多为平视视角,注重娓娓道来,具有突出故事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栏目虽小,但是用心打造,一样可以成为读者感动温暖、向上向善的精神大家园。年3月29日,由阿里巴巴联合全国多家主流媒体共同打造的“天天正能量”公益平台发布了《五周年公益报告》,扬子晚报入选了正能量报道获奖次数最多的十大媒体之一,5年来江苏有例正能量案例获奖,其中有78例是扬子晚报在《平凡人不平凡事》栏目报道过的。
人物应该是暖新闻的灵魂所在。《平凡人不平凡事》从栏目开设之初,就把打造暖人物作为重点,力图用江苏暖人物来温暖人心,提升人的精神。
新闻因人而精彩,人就是温度,就是故事,就是命运。媒体上缺人,新闻就缺温度。《平凡人不平凡事》栏目意在通过构建一个个普通人物的生活场、故事场、命运场,通过一定的活动一定的角度赋予其一定的仪式感,给普通的善良以尊严,给民间的卑微以高贵,给埋没的庸常以仰视。《平凡人不平凡事》栏目推出过给患白血病的爸爸捐骨髓的兴化市9岁“孝心天使女孩”付逸凡;也报道过15岁的小天赐唤醒植物人母亲后继续嚼食反哺,令人动容的母子亲情故事;还有常州打工仔邵民明在离婚两个月后,仍然打两份工给前妻治疗白血病的“爱心”故事;报道过曾做过 如今要捐献遗体的老人、生死6分钟跪地托举手术“抢出”胎儿的医生、勇救坠河后命悬一线泰州女子的好心司机等。正是基于报道有温度的普通人这一初衷,《平凡人不平凡事》栏目始终站在传递正能量的高度,站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把镜头和笔墨投注在普通人的善良、普通人的奉献、普通人悲欢离合中的人性冷暖上,把体现时代精神的暖人物推向版面,让暖人物成为一个城市奋发向上的力量,并把这种向上向善、向暖而行的典型的力量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
3
小活动传递大爱心
活动是报纸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载体,更是报纸新闻的信源所在。扬子晚报在“暖新闻”报道实践中,注重策划“暖活动”。“暖活动”虽小,但一样可以传递大爱心,引导社会向善而行。
年夏,南京市民季锋自发走上大街,向所遇到的环卫工人送一瓶矿泉水。随后,扬子晚报以市民自发的善举为基础,发出爱心倡议:出门前多带一瓶矿泉水,以举手之劳向所有高温下的工作者送出一份关爱。扬子晚报持续开展“争做快乐送水工”活动,发起“爱心众筹”,仅1天半时间,就完成了2万瓶矿泉水的众筹目标,名网友通过“腾讯公益”众筹平台献出爱心。报社记者在10天时间内,将2万瓶水送到了园林养护工人、河道清洁工人、考古工作者、空调维修工、交警等高温下工作的劳动者手中。在“争做快乐送水工”活动中,扬子晚报报道了献爱心的网友故事,报道了高温下劳动者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暖新闻小故事,把爱心汇聚到一起。这个暖活动虽然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却传递了爱心和善意,建立陌生人之间的信任,赢得了众多网友的认同与参与。
扬子晚报有个品牌活动——阳光助学行动,已经坚持了16年,共资助了近名贫困学子。16年来,每年暑假,扬子晚报记者都要深入贫困学子家庭,采访他们身处逆境但自强不息的故事,向社会募捐,给这些可能因贫困辍学的大学生提供资助。阳光助学活动坚持了16年,最大价值不是挖掘出一个个贫困生的暖心故事,不是资助了一些贫困生,而是通过一个小活动,让社会上善良的人聚集到一起,互相之间传递爱心。在扬子晚报的阳光助学行动报道中,更多白癜风治疗技术白癜风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yzwbnr/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