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快来看江苏记者堆里的ldqu

北京酒渣鼻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2.html

11月8日是记者节。

  记者是一群聚焦他人、记录时代的人;今天,他们成为记录版的主角和被记录者。

  这一次,我们选择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6位记者,以新华日报、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微博、新华日报   诸位同事,诸位同行,节日快乐!

新华日报调查记者陈道龙:

真想去响水看看那位农民

花白的头发整天乱蓬蓬的;虽是58岁的“老同志”,见人总是一脸笑,谦恭、质朴,似乎有点害羞,又分明有点童真。年,陈道龙大学毕业进入新华日报,在版面组工作了8年。年,他到苏北扶贫,看到当地一些不法个体工商户大肆对外地客户行骗,愤然写了一篇内参反映问题,因调查详实、文笔犀利,行骗者很快受到查处。他返回报社后不久被调到群工处做调查批评报道,一干就是25年。

  同事们喜欢围着老陈寻开心,或者“打嘴仗”或者“敲竹杠”,老陈一脸灿烂,呵呵直乐。不过,对社会上一些人来说,“陈道龙”三个字意味着一种威慑。年7月,老陈接到举报,南京有些船务公司向民工承诺培训、当船员等等,每人交了几千元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老陈十分愤慨,多次到农民家调查,又数次去一家船务公司明察暗访,咨询相关部门和专家,写出了《招聘船员?当心骗局!》,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船务公司总经理赵某被逮捕,判刑5年。

  平时看老陈,一副散淡的样子,其实他有一股子韧劲,一旦盯上什么事就绝不放手。年,老陈接到举报,南京一家大型企业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他和一位通讯员深入调查,写出《来自一个大型企业的警报》,并在报纸上推动了持续一个多月的广泛深入的讨论。面对老陈的“死缠烂打”,很多人恼羞成怒,甚至有人当面打电话,叫人来把他“砍”了。对此,老陈有一种钝感力,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今年,老陈花6个多月调查南京的传销骗局。按照报社的考核机制,如此“低产”,收入会大打折扣,但老陈并不在意。

  出身平民家庭的陈道龙,天生一股草根气息,长期从事调查报道,更让他沾染了浓厚的泥土味。年,一位响水农民来信,反映自己就医的遭遇。老陈一次次挤上长途车,辗转淮安、盐城的偏远地区调查。农村交通不便,他坐拖拉机,甚至步行十几里;饿了,在街边吃碗面条;困了,住进简陋的乡村旅社。那个病危的农民最后得到了妥善的医治,索要红包、酒后做手术导致严重医疗事故的医生也受到严肃处理。20年过去了,老陈感慨道,“真想去响水看看那位农民,看看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回忆20多年的工作,老陈最感欣慰的是,他在部门领导支持下完成的一篇报道,让全省中小学生在校午餐变得“好吃多了”。去年1月,新华日报发表老陈的“新华调查”《学生午餐费,咋变成老师泡脚盆》,引起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相关规定,使得江苏省成千上万名中小学生在校午餐的营养质量显著提高,相关学校领导干部也受到查处。

  这些年来,老陈独立或与同事合作采写了多篇较为重要的舆论监督报道,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使60多人受到党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

  再过一个多月,老陈就满58周岁了,按报社政策无需再接受“丁是丁卯是卯”的考核了,对很多记者来说,这是一个每天都在期盼的时刻。“老陈,祝贺你马上就要‘解放’了!”没想到老陈说,“闲不下来,我还是想干自己的老本行!”本报记者贾梦雨

扬子晚报财经记者赵海:

新媒体给所有人带来红利

每天晚上,扬子晚报记者赵海与   新媒体风起云涌,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大变局孕育新机遇。这个48岁的老记者从报道了20年的体育脱身,一头扎进财经条口,他主持的   有人智商高,有人情商高,有人“钱商”高,赵海就是后一种人。20多年前进入股市,买进陆家嘴,从33元跌到6元,再蹿到38元,起起落落见得多了,对中国经济就多了一份敏感;10多年前进入楼市,公寓、别墅、商铺、学区房、酒店式公寓无不涉及,赶上了平民投资黄金十年;年起,帮朋友操盘炒股,经历了大盘从0点蹿至6点再跌至点的大起大落,朋友的17万元现在变成了70万元。

  一个体育记者关于财富的传奇原本只是亲朋好友间的谈资,但遇上报社布局新媒体,赵海在小小的手机屏上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有一天在食堂,同事们聊天形成共识:做新媒体就要做手机屏。赵海茅塞顿开,6月10日,“钱眼”上线,他在   “钱眼”运行近5个月,赵海对于新媒体有着自己的理解:涉足刚需领域最稳定,如炒股、医疗、健身、留学;有个性,既可以是主持者个人有魅力,例如“钱眼”,赵海在   敢带着几万人炒股,赵海的底气来自中国股市的前景。欧洲、美国和日本股市都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甚至创了新高,只有中国股市仍然躺在地板上,财富的机遇明摆着放在眼前。但是大盘走高并不代表多支股票都能赚钱,随着粉丝数量暴涨,赵海荐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会听我的意见,因此什么时候我都不敢夸海口,还要重申,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扬子晚报推出新媒体考核办法后,赵海10月份奖金2万元。他深有感触:“以前即使赶上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大赛,奖金也就七八千。从七八千到两万,可见新媒体未来发展的无穷潜力。”关于未来,他的设想是发展会员,为付费订户提供增值服务。“我在   热线调查,累!行内都知道,跑热线新闻做调查,经常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采访中遭遇抢夺机器、暴力拦挡、推推搡搡,是常有的事。卢斌认为,作为调查记者,最应练就的,是斗智斗勇的突破式采访技巧。

  有一次,卢斌接到报料,说秦淮区一个居民小区,常有疑似传销的人群出入。他用了好几天蹲守,摸清了这帮人的活动规律。但,怎样才能敲门进入而不打草惊蛇,防止他们转移相关资料?卢斌联系了一位水电工去敲门,并通知了公安局。警察和卢斌紧贴在两侧墙壁上,水电工上前敲门,屋里的人警觉地打开一条门缝,警察突破进入,检查后发现,这些人是一家公司的医药代表。“难道看错了?不对,这群人如此神秘,肯定有问题。”记者的直觉提醒卢斌仔细观察,突然发现其中一个人紧紧护着一本资料夹——就是这本资料夹,牵出了一窝硕鼠。

  这些资料记录的,是这医院的灰色往来,医院领导的性格、爱好……医院“钻空子”,回来一起研究、总结。卢斌根据这本资料夹追踪调查,连续抛出多篇报道,医院与医药代表之间的灰色交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卢斌看来,记者用手中的笔替百姓发声、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是肩上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一则看似平常的小事,经过记者的认真思考和报道,会触动社会神经。”比如,去年南京玄武区某街道,老百姓到街道办事,要用身份证办门禁卡,才能刷卡进入,很繁琐。这让卢斌思考,我们政府机关的大门,何时才能向百姓敞开?这则新闻一经卢斌报道,在南京市引起热议,全市机关为此专门启动整治四风行动。再比如他去年获得江苏省新闻一等奖的稿件、“南京‘掼蛋所长’侯广彪”的爆料新闻,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南京市为此特别部署整顿机关工作作风……一则则新闻,产生巨大的社会正能量,让卢斌觉得“再累也值”。

  铁面不等于没有人情味。卢斌常去一些重大事件现场,一直坚持“可以不写新闻,不可以不救人”。有一次,他第一时间赶到浦口一场重大车祸现场,立即放下采访本,挽起袖子帮助人员抬担架、抢救伤员……卢斌说,做调查记者,首先要具备人文情怀。

  不少人感激他。读者悄悄给他送花,甚至连他的“对头”都暗暗敬佩他。在一次新闻回访中,曾经被他报道过负面新闻的官员,拉着他的手真诚道谢:“要不是你,我肯定已经在迷途上越走越远。”

  江苏省好新闻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年度好新闻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十佳记者”……各种荣誉证书摞起来一大叠。卢斌说,证书不重要,作为记者,自己时刻想着的是奔赴下一个现场。本报记者顾星欣

新华日报经济记者杭春燕: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认识杭春燕的人,知道她是新华日报经济部副主任;熟悉杭春燕的人,知道她常获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连续多次被评为新华报业集团“十佳记者(编辑)”;而只有了解杭春燕的人,才知道她对新闻理想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

  父亲曾在新华社工作的经历,让她从小就对新闻有了印象,再加上与生俱来对写作的爱好,年考大学,她自己报了新闻专业。那时财经专业正当红,她是班上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唯一一个选择新闻的。

  追寻理想的道路,难免要经历考验。进入报社的前8年,杭春燕没有条线,纯粹是个“游击队员”。没人提供线索,也没有网络,这个一腔热忱又没有经验的小女孩,全靠自己的一双脚,跑别人不跑的地方,做别人不做的选题。

  但也正因为心怀理想,经历的所有磨难,回想起来都是美好的。上世纪90年代,社区还是个新概念,河西还是南京的城乡结合部,杭春燕就奔波在下基层的路上,骑车、步行、坐摩的……“在建邺区,没一个街道我没去过,没一个社区我不熟悉,几乎每位居委会大妈都知道‘杭春燕’这个名字。”杭春燕笑着说,“我是计划经济时代最早吃上市场饭的人,老一辈通讯员封我为南京‘最早的社区记者’。”

  她清晰地记得年的冬天有多冷。刚工作的她独自跟着菜贩去白云亭购菜、到豆菜桥卖菜,从前一晚11点一直跟到第二天中午。运菜的小三卡一个急转弯把她甩得七荤八素,又累又饿更被凛冽的寒风吹得头痛欲裂,采写的稿子《与菜贩冯学至同行一昼夜》让她在工作第一年就收获了省好新闻一等奖。

  旁观者大多只看到荣誉,只有亲历的人才懂得破茧成蝶的痛苦与美丽。没有条线的8年里,杭春燕从未抱怨过,而当年终于有了自己的环保条口,她快乐得“好似久旱的小鱼游进了浩瀚的江河,满眼都是新闻富矿”。

  年的一天,杭春燕正在省环保厅采访,偶然听说厅长要去省监察厅,对治污不力的灌南县长进行“联合约谈”,她立刻断定这是条“鲜活好鱼”,就自己跑到厅长办公室,死磨硬缠获得了独家采访的机会。《问责政府现场直击》见报后,在全省激起强烈反响,获得当年省好新闻一等奖。被问责的陈县长之后调任巿环保局局长。几年后,陈局长在接受回访时发自肺腑地说,发展经济一定不能给当地留下污染的烂摊子。这样的转变,何尝不是对记者价值的最好评价?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杭春燕的职业信条。为了采访,她爬上百米高的跨江大桥建设“猫道”,钻进长江水下50米深的江底隧道在建工场,被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的异味熏得喉咙肿痛,得了慢性咽炎……

  而在职业与家庭的艰难平衡中,她凭着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跨越了诸多障碍。年,怀着84天身孕的她,赶到江浦采访造船企业,乡间小道一路颠簸,回来就流产了……一年后,她准备再次怀孕,医生却给出了这样的诊断:“上次流产损伤严重,可能怀不上了。”好不容易怀上,却又早产。两年后,又一次努力又一次失败……也想过换份轻松的工作,但她割舍不下对新闻的热爱,最绝望的时候,她甚至刻意让自己沉浸在工作中。幸而跑新闻的艰辛磨砺了她坚强的性格。她一边一如既往地工作,一边看中医、喝中药,出差也背着汤药……6年后的年,她以卧床8个月为代价,换来女儿“米儿”的出生,她的qq名从此叫做“花生米”——希望自己在风雨之后,还能像花儿一样绽放。

  对记者讲述着人生起伏,杭春燕努力保持平静的微笑。这个娃娃脸、身材娇小的美丽女记者,确是一朵刚强的花儿,风雨不能摧折,阳光使她更灿烂。本报记者徐宛芝

扬子晚报气象记者于丹丹:

死磕自己,服务大家

于丹丹照例晚上9点下班,保安看着丸子头、身材娇小的她,感叹:“姑娘,你怎么天天这么晚下班啊!”于丹丹一笑,大眼睛成了弯月亮,对记者说,“我觉得这很正常啊,为什么他觉得不正常?”

  今年是她入职第10年,每天晚上写完稿子、发完

丹丹说天气的微博,步行5公里回家,权当锻炼,然后继续绞尽脑汁,琢磨怎么把扬子晚报   记者采访前,做小范围调查,问

丹丹说天气的粉丝们想了解于丹丹什么。有人想打听她的生活,有人想知道她每天早上   其实从业以来,父母、朋友眼中的她,一直在“死磕自己”。如今扬子晚报品牌栏目

丹丹说天气,就是“死磕”出来的。年,于丹丹接手气象新闻。之前,对于气象预报,全国大小媒体一直是简单化处理,都只给豆腐块大的版面。不能改吗?翻开新闻史,很多业务进步,都是从记者的小小创新开始,于丹丹鼓足勇气,尝试把气象预报写成新闻。

  不久南京遇到罕见的大暴雨,她恰好在气象局,便掏出采访本记下降雨的时间、过程,踩着水回到位于新街口的单位,一路上所见所感都写进稿子。见报后有读者对她说,“下雨时我就在路上,你写的就是我的感觉。”于丹丹好不高兴: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亲近性,甚至产生共鸣,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呀。她又尝试把气象预报做成系列新闻。年,雾霾天刚出现,她写了一系列稿子,解答读者的各种问题,有同行玩笑道,“你把新闻都写完了,我们写啥啊!”

  “丹丹说天气”能够成为品牌、被各大院校新闻系师生研究,离不开微博这个平台。年,微博兴起,于丹丹在个人微博上时不时“犯职业病”,以搞笑卖萌的形式发布次日的气象预报,很招人喜欢,领导偶然见到,说,“把它整成新媒体吧”。

  3年过去,于丹丹和她的栏目都有了粉丝。有人私信她,求交往;有人留言,和她谈天说地;线下,有人问她,“你是于丹丹吧?我天天看你微博。”央视气象播报员宋英杰来南京,特地和她见面,赞她的微博“日常、口语、好玩、生动”。

  和读者的互动,提升了她的业务水准。

丹丹说天气刚开办时,有位苏北农民私信她,“你为什么天天把晴天说成天气晴好呢?对我们农民来说,晴天并不就是好天啊。”这对于丹丹触动特别大——作为记者,不仅仅要传达自己和所属群体的感受,更需要服务广大的群众。

  对父母来说,她最“死磕”的事情,是先斩后奏奔赴汶川采访。年,汶川地震第三天,于丹丹采访完回到报社,听说省卫生厅有一批急救车队中午12点出发去汶川。“我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让我跟着去吧!’”车到安徽,她才电话父母,反正回不去了。此后行程多公里,其中近0公里是盘山公路。急救车座位很少,为了减轻颠簸,好心的司机把她“绑”在担架上近40个小时。

  哪里来的勇气?记者问,于丹丹老老实实道,“真没想太多。既然是记者,第一时间就应该出现在现场。”本报记者朱秀霞

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万程鹏:

要对得起每一张照片

万万没想到,万程鹏也成了记者。

  身穿粉色系衣服,怀揣LV钱包,给最新款苹果手机配几百元的手机壳,夏天采访回来总要感叹“又晒黑了”……这样一个家境富裕、生活讲究、人送外号“万小妹”的“公子哥儿”,与记者摸爬滚打的形象划不上等号。不过,看他能拼命、善社交,又是天生做记者的料。

  小万25岁,还是个“熊孩子”。走进摄影部,经常听到前辈“控诉”他:“小万今天又不听指挥,吓死我了!”不用问,他又为拍照片以身犯险。采访宁杭高铁开通拍摄火车进站,他不但站在站台黄线内,还把身子探出站台外,工作人员再三喝止,他振振有词:“火车那么远,不探出去怎么拍啊?”工作人员无言以对,只得“理亏”地看着熊孩子继续“作死”。

  青奥会拍摄体操比赛,他爬上“马道”——场馆顶端架设管线的走道,比6层楼还高,1米宽,中间是铁丝网,记者赛前爬上去,必须等到赛后才能下来。那场比赛,只有3个人上了马道:小万和美联社、扬子晚报的摄影记者。虽然系着安全绳,刚上去,小万还是吓出一身冷汗,相机都不敢举。后来,比赛1个多小时,他拍了1个多小时。什么时候开始不紧张?“一直很紧张。”在马道上拍摄效果更好吗?“这里在赛场正上方,被称为‘上帝视角’。”

  小万有一项特别技能——遇到谁都能厚着脸皮搭讪。他毫不谦虚地说:“全世界都有朋友。”万一哪个地方没朋友怎么办?“把不是朋友的人变成朋友。”当然,交朋友光靠脸皮厚是不够的,还要有热心肠和责任感。同事们的办公桌上,不时有他送来的零食,小伙伴们常常去他办公室扫货,“拿走拿走”是小万的口头禅。当然,小万也在街上遇到过对他横眉冷对的人——“有次群采,摄影记者抢位置,跟那人打了一架。”

  “我要对得起我的每一张照片。”这是小万的职业信条。一次儿童节采访小朋友,需要的照片早已拍好,为了遇到更完美的照片,他继续守在现场,汗水一滴一滴往下掉,一个小男孩默默走过来帮他擦去汗水。小万无意中又俘获了一个小男孩的心。

  小万高中时喜欢上摄影,喜欢拍美景,打算将来做商业摄影。有一天,他看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一下子爱上了纪实摄影,梦想成为战地记者。毕业后进报社才3年,白白净净的帅小伙变成又黑又壮的糙汉子,许多想法也随之改变,“现在只希望做身边人与事的忠实记录者。”

  这个想法何时产生的?或许是那一次,拍外地环卫工夫妇在南京过年。“刚开始他们太紧张,我跟他们聊天让他们放轻松,得知他们8年没有回家过年,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儿子,在外地打工。晚上他们非要留我吃饭,端起热气腾腾的面条的那一刻,我一个感觉越发强烈:要拍出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或许是那一次,年四川雅安地震,他去采访,晚上睡在马路边、帐篷里,夜里醒来几十次,好容易睡着,突然感觉头撞到砖头上,是余震。在灾区6天,神经时刻紧绷着,担心灾难再次降临,又时刻被救灾人员的无畏、灾区人民的团结所感动。最后,地震过去,媒体基本撤离,他自愿多待一天,拍摄“帐篷学校”——中南大学志愿者支起帐篷义务支教……

  小万不愿接受采访,他的故事,很多是记者从同事那里听来的。他说:“我又没什么特别。”确实,他既不头顶光环,也没有令人艳羡的收入,他只是中国几十万记者中的一员,行色匆匆,有苦有累,也有力不从心,但是从不轻言放弃,擦擦脸上的汗,不作多少停歇,一转身再次扎进茫茫人海。本报记者龚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yzwbnr/11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