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
地属长江流域,
境内五湖四荡水网遍布,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本邑内的水乡风光,
当属射阳湖的风光为最。
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的《过射阳湖》诗:
“渺渺指平湖,烟波急望初。
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
就是对此湖风光的最好写照;
而射阳湖的风光又以原生态的“荷园”景色为美。
千年古镇射阳湖镇历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不但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才华不啻斑固的藏旻、
大司马王敬则的出生地,
而且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
谭震林、粟裕、叶飞、陈丕显、
姬鹏飞等人都曾留下过红色足迹。
“荷园”在该镇的西边,
面积逾万亩,因种植荷藕而得名。
园区内河网纵横、沟渠密布,
主要荷藕以地产的美人红、
大紫红、雁来红等6个品种为主,
近年来又引进了碗莲、籽莲、
太湖莲、洪湖莲、
洞庭莲以及科技新品种太空莲等
多个外来品种。
另外,园区内月亮湖水域,
遍长芦苇、蒲草、茭白、
菱角等水生植物;
湖中还盛产鱼、虾、龟、
鳖、蟹等各种水生动物;
形成了十分独特的生态旅游环境,
故有苏中“沙家浜”之称。
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射阳湖镇党委十分重视生态建设,
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先后投资了数百万元,
在园区内新建了门楼牌坊、
凉亭草棚、回廊曲桥、
晃板秋千;
添置了水车、风车、
龙船、木船、快艇、路牌,
配有龙舟、游艇、
划船达多艘;
同时开辟了凉亭垂钓、
湖面划船、踏板车水、
鱼罾捕涝、曲廊留影、
风车观赏、保健强身、
天然泳池等各种旅游项目;
并在入口处搞了个可停放百余辆大小旅游车的大型停车场,
使该园成了得天独厚且十分理想的旅游观光胜地。
每当入夏,
“荷园”成片藕田里可谓是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密密匝匝的荷叶从近处向四周铺陈开去,
直至水天相接,浑然一色。
正如宋代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所写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荷叶像一把把张天倒置的碧伞,
正面翠绿,背面淡绿,
有的田田飘在水面,
有的凌立于青波之上,
有的则出水甚高,
像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短裙,
不枝不蔓,随风摇曳,婀娜多姿;
远瞧,犹如翻滚的绿浪,
跌宕起伏,为之神爽;
近望,好似一块块大片的翡翠,
经过天公的精雕细琢,闪光透亮,
令人觉得柔润清凉。
正像唐朝大诗人李白所吟的:
“莲叶复莲叶,团团珠露滴。
三十六鸳鸯,雨中留盖得”。
再看那绿波中零星点缀的荷花,
有的已含苞待放,
有的如蓓蕾初开,
有的则怒放出金黄色花蕾;
那荷花的颜色,
有洁白如玉的,
有粉红如脂的,
也有白里透红,
瓣端如同倩女红指尖。
诚如南朝梁元帝肖绎歌曰: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因持见君子,愿袭芙蓉裳……”。
到了七、八月里月色中的“荷园”,
不禁又使笔者想起我国近代著名散文大家、
诗人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佳句: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夏秋夜晚,天气常常闷热,
而“荷园”深处则是一片浓绿,
静谧而安宁,
确是人们纳凉避暑的大好清凉世界。
“荷园”内种植的万亩荷藕,
连同射阳湖镇全镇种植的八万五千亩荷藕,
已成为宝应的“种藕基地”。
宝应全县荷藕种植面积已逾二十万亩。
上世纪末,
宝应已被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中国荷藕之乡”。
如今,射阳湖镇的“荷园”,
不但已成为历届“中国·宝应荷藕节”中外来宾参观游览的景点,
而且还成了“全国荷花展览会”的分会场。
前几年,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
法国国家电视台、
上海东方电视台、江苏电视台、
《新华日报》社、《扬子晚报》社
以及诸多报刊、
杂志社的记者、编辑,
均慕名前来采访、摄影,
进一步提高了“荷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另外,包括美国、日本、
德国、法国、韩国、
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
新西兰、伊朗、印度尼西亚
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
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旅游观光客人,
对该园优美、艳丽、
怡人的生态旅游环境,
均留下了美好而又难忘的印象!
荷园里“灼灼荷花瑞,
亭亭出水中”的荷乡美景,
确实令人陶醉!相信在县、
镇两级党委的领导关怀与支持下,
荷园这颗璀璨夺目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内的水上明珠,
必将会放射出更加迷人耀眼夺目的绚烂光彩。
来源:印象名城
宝应日报赞赏
长按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中科白癜风医院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hchangjiangqz.com/yzwbls/7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