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刘文斌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691.html?ivk_sa=1024320u
总第期
访友(国画)(局部)罗绍荣作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邻居家的小伙伴拿着一张《兴化日报》,兴冲冲地对我说,你上报纸啦!我赶忙抢过报纸,二版头条刊载了王干老师的一篇文章,是关于陈堡中学推进教学改革的,举了我的例子。当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一个农家孩子名字出现在了县报上,是件很轰动的事。果然,那几天,无论是上学路上还是在帮父母干活途中,我都充分感受到了乡邻们赞许的目光。那一年,王干老师担任我的班主任,教语文,而我,任班长兼语文课代表,一有时间就屁颠屁颠地跟在王老师后面,交作业、发资料自不必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不停地向老师借阅文学期刊。那时,王老师也刚从中文系毕业不久,每年都会订上《收获》《十月》《当代》等一批文学期刊,这些期刊也都是由邮递员直接送到学校。每次新期刊一到,王老师就会和课本一起带到课堂上,惹得我们几个所谓的文学少年心中直痒痒。估算着王老师看得差不多了,我们就缠着老师要借阅。老师每次都很爽快。基本形成了王干老师刚把新到的期刊看完,我们班上就传阅开了的大好局面。也许是我们的坚持打动了老师,等到了初三,王干老师仍然是我们的班主任并教语文,他就利用下午的自修时间给我们开设了文学欣赏课,给我们讲《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名著。等到初中毕业的时候,《红楼梦》我至少已经看过三遍了,后来,王干老师也成了红学大家,想必也与这有关系吧。那时候,我们也有幸读到了王老师发表的诗歌、小说。有一次,在北京的聚会上,有同学还朗诵起了王老师那时描写铁匠铺的诗句。我印象最深的是读过王老师一篇名为《槐花》的小说,写的是人民公社初期,他家中的吃的、用的都公社化了,最后只能以槐花充饥了。文学期刊和老师的作品读多了,我也开始偷偷地模仿老师给杂志投稿了。记得就在自己的名字上了报纸不久,就给扬州的《水乡》杂志寄了一篇稿,一个多月后,收到的却是杂志社寄来的退稿信,心一下就凉了许多。等到下次再敢给报刊投稿,已经是时隔二十多年以后了。遗憾的是,我初中毕业考入镇上的周庄中学就读高中,而王干老师也离开陈堡中学、离开三尺讲台到高邮任职、成家。高中三年封闭式的学习,加上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与老师失去了联系。等再次获悉老师的音讯,那已经是我远在如今重庆大学的校园里从《文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资料选编》《诗歌报》等报刊上拜读老师有关文学评论的大作了,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我尽己所能地收集老师的作品,一遍遍地阅读,再长的文章总是一口气读完。我还从新华书店买来了当时的文学畅销书《王蒙王干对话录》。老师那朴实、流畅的用语,前卫、深刻的思想,引领着我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