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尽头,有袅袅的炊烟,还有诗意的月光。
作者简介:章小兵,男,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大专毕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青阳县作协秘书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写作,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有数千篇各类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读者》《安徽文学》《羊城晚报》《扬子晚报》《新安晚报》等上百家报刊,作品获奖有近三百次。曾是《中国医药报》等报刊的记者和特约记者。
人心都是肉长的 文/章小兵(安徽) “九华山!起来,我跟你说件事。”那是年的盛夏之夜,白湖农场管教干部王军,紧急接到到省公安厅任职的调令。临走的那天晚上,他匆匆地来到监舍。当时,管教干部为了尊重管教对象,尽量避讳不喊管教对象的编号。他因为来自九华山脚下,管教干部平时就喊他九华山。监舍是一间大通铺,里面住着多人,要在晚上找一个人,如果不熟悉情况,还真难找。王管教大步走到九华山的铺头,用手推了推已经熟睡的九华山,九华山一骨碌地跳起来:“报告领导!九华山在!”王监管对九华山说:“我明天就要到省厅去报到!我觉得你的案情有些冤。你今晚赶紧写份申诉材料,我明天早上来拿!”九华山稀里糊涂地只读过一年书,在这里已经蹲了十一年,写申诉材料林林总总写了多份,但却石沉大海。他也从过去的不会写字,变成了驾轻就熟。听王管教这样说,九华山却毫无欣喜,他深深地打了一个哈欠,“谢谢领导的好意!我明天还要出早工哩,还是不要耽误我睡觉吧!”“什么话?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我这次到省厅,先把你的材料送到相关部门,有了确切答复之后,我再报到!”显然,王管教生气了,为九华山的破罐子破摔。因为生气他那口道地的肥东话,让九华山从威严之中感受到浓浓的柔情。九华山接过王管教递过的一迭信纸,还有一枝钢笔,披衣坐在桌前,就着一盏昏暗的白炽灯,一直写到天亮。第二天一早,王管教就带着九华山写的十五页的申诉材料,还有自己的简单的行李,到省城赴任去了。九华山其实姓汪。他老家在屯溪老街。他父亲在屯溪老街的一家饭店上班。年,他8岁的时候,母亲病故。年,因为贫困与饥饿,他被人抱养到青阳朱备,小他两岁的弟弟被人抱养到江西婺源。年,他25岁结婚,没有想到新婚妻子与工作队队长暗渡陈仓,血气方刚的他,羞愤之下用剪刀捅了妻子一下,自己也戳了两刀。就这样,他被判刑20年,移送白湖农场劳动改造。山里人饭量大,力气也大。他曾一次吃八斤蒸山芋,就像没吃东西一样。挑斤稻谷上谷垛,走在跳板上如同演杂技。有一个淮北佬,人高马大个子有一米九,大家都私下称他为“劳改王”。一天,他挑衅似地对九华山说:“我们比试下?”九华山躲避着,不说话。“劳改王”以为九华山怕他,一把揪住九华山的衣襟,再一个扫堂腿,就把九华山打倒在地上。九华山从地上默默地爬起来,用手摸一摸嘴角淌出的鲜血,对“劳改王”说:“你等着!”三天后,正在出工,九华山悄悄地走到“劳改王”的背后,拿一起一块三十多斤重的卵蛋石,朝着“劳改王”的龟尾砸了下去,不可一世的“劳改王”,便躺倒在地。后来,“劳改王”被送到场部总院治了一个月。当晚,农场开大会,监管领导这样说:“九华山25岁就被判了20年,遇到谁,谁都想不开?但我们有人却与他为难?这实在是不应该啊!”本以为这事要加刑的九华山,却没有加刑。王管教走后不到一个礼拜,九华山就接到减刑九年的通知。上午接到通知,他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要离开这个地方。让他没有想到是,另一位管教干部却找他谈话。这位管教是管理监狱档案的,他知道九华山是被人抱养的,十一年了,回家已经没有家了,不如就在场里就业。还说,我从来没有为人办过这样的事。你今天办了手续,就是一个合法的农场工人了。九华山态度坚决地要走。无奈,他带着九华山去领回家的路费。从这里到目的地,墙上都标好距离与票价。从白湖农场到青阳,最多只能领到6元钱。这位管教却对发放路费的出纳说:“九华山有些特殊,家在老山里,家里又特别的苦,你适当给他多发点路费吧。”九华山听到这话,当时,他就想哭。他在这里十一年了,没有一个人来探过监,他没有收到过一件礼物,甚至连一封信他都没有收过,收到最多的就是“维持原判”的判决书。当他领到30元钱,正要走出监所时,另一位管教干部匆匆赶来。这位九华山叫不出名字的管教干部,捧着几件簇新的衣服,轻轻地对九华山说:“换下吧!”九华山接过衣服,用衣服捂着脸哽咽起来。这是九华山十一岁来,第一次哭啼。走到白湖农场最近的一个车站塘串河,坐上白湖农场至芜湖的那辆班车,坐在车上,九华山始终想不明白,那些管教干部为什么对他这样好?他们不仅没有吃过他一枝烟,木讷少言的他,就连一句献媚奉承的话,他也没有对他们说过啊!34年过去了,九华山还是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对他这样的好。现今已经70岁的九华山,早已有了家庭,有了女儿,他还在痴痴地这样想:这些他知名还有些不知名的管教,他们现今还好吗?他是多么想见见他们,问问他们为什么当年对他这样好?没有文化的九华山啊,他可能不知道,再么贫脊的沙漠啊,总会有坚守的胡杨林的存在!何况,人心都是肉长的。 文章版权为作者所有,文责自负,图片来自免费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总编简介:纤云,祖籍安徽,做过干花设计、教师、出纳、宣传、行政、策划等工作。年开始写作,期间停笔数年。有作品刊发《芜湖日报》《中国平煤神马报》《海口日报》《金陵晚报》《綦江日报》《武陵都市报》《广饶大众》《亮报周刊》《景德镇日报》《夏津大众》等报刊,著有个人文集一本。现为四川散文诗学会会员,多平台作者。有作品入选网络文学平台及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