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蔣氏宗親會
世界各地蔣姓宗亲,相聚在这里!
..........阅读精彩推荐:
蒋介石原名“郑三发子”这个谣言,是谁捏造的?
问答
——唐人《金陵春梦》引发的一桩公案
年9、0月间,一位世交长辈从台湾回大陆祭祖省亲,途经上海到家中作客,在餐桌上谈及海峡两岸多年的敌对状况:“在台湾,蒋中正逢年过节念文告,凡提到毛泽东的名字,一定是用宁波官话把中间那个‘泽’念成重音,结果听上去就成了‘毛贼东’。”随即他问道:“听说毛先生在大陆讲到蒋介石三个字时,是用湖南话说成‘蒋该死’的,是这样的吗?”无人应答,但报之以大笑。
的确,两大政治集团的领袖互视对方为仇雠,如果提到对方姓名时真有点“污名化”的小动作,也不足为怪。比这更严重的将政敌“妖魔化”的事例,在那个政治上二元对立、不共戴天的时代不胜枚举,不仅仅体现于政治宣示和立场定位,而且普遍渗入有关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出自香港作家之手的长篇章回小说《金陵春梦》,便是对蒋介石这个人物形象完成“妖魔化”塑造且风靡一时的登峰之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若论中国大陆最有吸引力的文学读物,唐人的这部《金陵春梦》绝对名列前茅,其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是一个长时期里描写“蒋家王朝”从兴盛、衰竭到迁台的唯一作品,还因为属于“内部发行”,只有达到一定级别的高级干部才可购买,无疑具有稀缺性和神秘性。那时候,谁能有本事觅得此书一阅,在周遭书友中足以夸耀一番。该书作者唐人,尽管身处香港,但在内地的名气之响,实不亚于有“八亿人民一作家”之称的浩然。如今回首,像我这一代人对蒋介石这个人物形象的误读,正是始于这部作品,而刻在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则莫过于其第一集对所谓“郑三发子”的描述。
《郑三发子》作为该书起首第一集,向读者详尽地揭开了蒋中正的身世之谜:原来,他贵为国民党总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中华民国总统,本不姓蒋而姓郑,是其母王采玉从河南许州(今许昌市)繁城镇后郑庄,改嫁到浙江奉化溪口时带来的,原名郑三发子。经此披露,其领袖群伦的“帝王”之气荡然无存!在旧时代,像这样寡妇再醮,叫做“二婚头”,而其与前夫所生子女带到后夫家去抚养,江南一带俗称“拖油瓶”。通常,负担养“油瓶”之责的男子会被当作笑柄,而直接“拖油瓶”过来的妇女则受人奚落,其子女更是极不体面,往往一辈子遭轻蔑,抬不起头来。蒋介石既是低下的“拖油瓶”出身,那么其后来的一系列政治流氓行为以及严重的人格缺陷,逻辑上便不为无因。由于唐人写来妙笔生花,头头是道,这个人物出身的前置,就为一般的读者视若信史且恍悟而不疑。
香港作家唐人,本名严庆澍,写作《金陵春梦》时任香港《新晚报》编辑,该书《郑三发子》这一集于年完成,先在《新晚报》逐日连载,一纸风行。他发觉读者对这样的开头很感兴趣,更加用心搜集有关资料,几年内终于写完《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事件》、《三大战役》、《大江东去》等各集。其中,前五集在《新晚报》上连载三年,于年底在港出版,颇受读者欢迎,影响甚巨。但是,书中所谓蒋介石即是郑三发子之说,引起了有识之士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yzwbfz/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