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

李红涛黄顺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引言

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惨案七十九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即“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称“江东门纪念馆”)在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举行了“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国家公祭日当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办庄重的公祭仪式,鸣响防空警报,放飞和平鸽,举行世界和平法会以及烛光祭。新闻媒体对于国家公祭予以显著的报道:《人民日报》当天刊登评论《铭记南京大屠杀是道义必须》和《走进每一位受难者的世界》;《新华日报》采用黑白报头;《扬子晚报》全报采用黑白版面,刊登了三个版的纪念报道;南京广电集团第三次推出“紫金草行动”,号召人们通过线上祭奠来表达哀思。

然而,这种庄重的纪念氛围中也出现一些刺耳的“不和谐音”。譬如,1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报道了上海“海乃家”慰安所旧址的拆迁争议。面对镜头,包括当地文物遗址史料馆馆长、社区居民和高中生在内的一些受访者将“慰安所”等同于“妓院”,将“慰安妇”等同于“妓女”,认为她们是“国家的耻辱”,而“慰安所”放在学校里无法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此番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备受批评。不少网友认为,这些人对二战性奴役和性暴力的无知与曲解显示出历史教育的失败。实际上,这不仅是“历史”或“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记忆”的问题。这个例子表明:集体记忆不仅有延续,也有断裂;不仅有传承,也有扭曲。

无论是制度化和常规性的纪念活动,还是这些扭曲历史的言论,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南京大屠杀这一创伤事件在当代的记忆景象,也映照出这一起八十年前的历史事件进入当代公共生活的可能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京大屠杀是受害者压抑的个体记忆,是地方记忆;而如今,它已上升为国家记忆,乃至世界记忆。这种变化不仅意味着记忆社群(mnemonic







































ios开发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hchangjiangqz.com/bbzz/73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