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志小汤山最可爱的人儿扬子晚报

记录人: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援汤山重症医疗队一队队员李海亮在今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新冠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生活工作8年的南京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排起了核酸检测的长龙,整个城市笼罩在德尔塔来袭的阴霾之中,我知道这次该我出发了。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男护,我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第4护理小组组长的职务,带着必胜的信念我们出发了。当天下午,我们再次进行了穿脱防护服训练,紧接着就开始了临床工作。作为组长我明白自己的责任很重,不仅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更要带领我的组员,一起迎接身心双重的考验以及很多未可知的挑战。在穿戴防护用品时,每一步都需要很仔细,每次进入红区前我们都会互查,再由感控老师检查合格方可进入红区,我们都明白只有万无一失,才能更好地去护理患者。刚开始进病房时带着组员一起熟悉的病房环境,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好像并没有那么“重”,多数是清醒俯卧位、高流量氧疗即可。但我心里清楚,每个患者的病程和基础疾病不同,病情变化可能就在瞬间,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按主任护长们说的“把干预做在前面”,才能临危不乱,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于是,我和施薛茹开始轮流给组员们培训。穿着防护服大声说话真的很热,尤其戴着眼镜,雾气阻碍了视线,我们必须不停地行走。在床边实境培训热得受不了时,小施就会主动上前接替,让我先去其他病房巡视一圈,散会热再回来接着讲。一个培训讲透彻可能会持续很久,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很快他们便能进入状态,尤其娇娇老师,2-3个班下来,她已经能总结出很多工作笔记与心得。随后的几天,气管插管的患者增多,我们的压力陡然上升,上班时、下班后开始更密集地培训与交流总结。接班时坚持先带大家一起对每个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梳理出本班要点。那几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可以吗?搞不定马上叫我!”在工作中,我管理好自己的病人后会尽量抽空挨个巡视,而我的组员们也表现出了更强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对每个患者的护理都认真细致。一天下班时,俏俏的患者出现了病情变化,她交完班了还一直不肯走,协助下一班的同事处理好病人后,还在床边一遍遍梳理反思自己有没有哪里没做到位。其实她真的已经很棒,年纪最小却是个老党员,遇事从不退缩,有病情变化时也总能及时汇报处理得很好。看着她追根刨底、忘我钻研的那一刻,我真的被她的责任心感动了。这个夏天,我们同进同出,共同护理患者,共同体验汗流浃背、负重前行,共同迎接生日惊喜,还有小汤山最美的朝霞与彩虹,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感谢你们,可爱的人儿,等隔离结束的那一天我们一定要再次相聚、把酒言欢!通讯员蔡逸秋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杨彦校对李海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bbzz/14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