鐧界櫆椋庣梾鍙嬪井淇$兢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来源
江南智造局
作者
谷青竹
“宿迁是有改革基因的。”在牛年春节前召开的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江苏省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对宿迁代表团如是说。此言有据。若非是项羽故里,近年又出了刘强东这位“性情中人”型的互联网大亨,宿迁恐怕还默默无闻。然而,此地大有来头。从“春到上塘”、“耿车模式”、“沂涛经验”,到地方经济体制改革、干部人事改革、教育卫生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到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在中国众多的改革领域,小小的宿迁竟然多次首吃螃蟹。宿迁,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最近怎么样了?“江苏十三妹”之苦在词典里“穷”有几层含义。第一是指经济上的贫穷。宿迁当年是真穷!著名的江苏农村“大包干”发源地上塘,在农村农业改革前是当时江苏省最穷的泗洪县里最穷的公社。“黄粘土、水不淌,十家九户都缺粮;破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这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真实的写照。“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糠菜半年粮,到处去逃荒。”宿迁北部乡镇耿车,也是历史上出名的穷乡。即使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大规模实施后,当地依然有一部分贫困人口依靠他乡乞讨为生。到年宿迁建市,所辖四县均为省级贫困县,是江苏省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级市,市本级一般财政收入仅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足美元。经济的窘迫进一步导致了“穷”的第二个维度——资源匮乏、处境困窘。未独立建市前,宿迁隶属于淮阴市,还可与淮安共享中心城市资源。区划调整后,自立门户的宿迁人口分母不小(占全省人口1/14),但资源分子骤然减少,整体局面呈现“三高三慢四无”——宿迁的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比例省内最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进程最慢;没有中心城市、没有经济中心、没有文化中心、没有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导致宿迁工业化、城市化、流通服务业、社会事业和人才五大体系的建立全都缺乏载体。具体来讲,建市时宿迁的一二三产比例为5∶3∶2,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差到在全国个地级市中垫底。城市化水平也是全国倒数,城区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只14万,城市化率仅为10.1%。交通方面,宿迁不仅“地无寸铁”,甚至连一级公路都没有。年底,徐宿盐淮高铁开通,才宣告宿迁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徐宿盐淮高铁宿迁站
所谓“穷”,还可以指地位不显、志向难明。宿迁不仅“家徒四壁”,还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江苏实施“四沿”发展战略,建设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工业产业带、沿东陇海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但地处江苏西部腹地的宿迁均无缘进入,成了“小透明”。时至今日,虽然开通了铁路,但是由于设计时速低、线路存在绕行等原因,宿迁至南京仍需至少2.5小时,南京“1小时都市圈”对宿迁的辐射带动性较差。此外,已建成的纵向京沪高铁一线到徐州后主要通过安徽地区连向南京,对宿迁的带动亦十分有限。基础弱、起步晚,宿迁的经济发展一直位居江苏末端。当地主政官员亦不讳言:“宿迁是名副其实的‘江苏十三妹’。”穷则生变,宿迁的改革与创新是被特殊的市情、区位、地位和发展阶段“逼”出来的。全国最大呼叫中心如果把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比作一只由13块长短不一的木板拼合而成的大水桶,苏南的板长,苏北的板比较短,宿迁的板则特别短。为了实现“洼地”崛起,宿迁的发展只能依靠“借”长补短。耿车模式是借鉴发展的第一次成功。当地在学习苏南和温州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今年巴望明年好,明年还穿破棉袄”的内陆乡镇不具备苏南的经济历史底蕴和温州的开放性大市场条件,创造性地发展出新模式。通过乡办、村办、联户办和户办“四轮齐转”,民营、集体“双轨并进”,大的集中上水平、小的分散进家庭,为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发展乡镇企业的新路子。由此,耿车模式成为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并称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样板。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则是新世纪以来苏北欠发达地区整体“打包”、完全复制式地借鉴苏南工业发展经验的新范式。从年至年,该园区在全省43个共建园区年度考核中实现“九连冠”。其成功要诀在于宿迁政府将苏州园区方明确为建设和运营主体,确保在行政审批和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凡在苏州园区可以做到的,在苏宿园区都可以做到”。苏宿工业园区不仅取经于国内,宿迁博“借”众长的目光已投向世界。宿迁的高新技术产业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8.7%,既无真正意义上的本科院校,又无省级以上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为了改善科创资源匮乏的局面,宿迁不仅率先学习欧洲国家的科技创新券制度,还探索性地将应用范围从“软性”服务拓展到科研机构和技术平台建设、研究设备购买等“硬性”领域,并将支持范围从中小企业扩大到较大企业。并且,为充分疏通科技资源引入的渠道,宿迁不设地域限制,企业可使用科技创新券向任意高校和研发机构购买科研服务。目前,由宿迁打头阵,江苏省部分区域已陆续展开科技创新券的使用模式探索。“升级版”接踵而至——《关于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的通知》发布,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门也将进行科技创新券的通兑试点工作。光借经验还不够。受困于社会经济条件落后,宿迁选择了率先走上市场道路,通过借名气、借资本、借人才来盘活生产要素。医疗事业方面,医院通过产权置换,医院集团和金陵药业的力量,迅速从二乙升三甲,效益一年增加了38%。教育事业方面,依靠“省市共建、八校联建”,宿迁才得以建成当地唯一的公办民营本科院校宿迁学院,在两年时间内招收本科生余人,在校生超过1.2万人。工业则以“抓大活小攻难”为思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放大国资功能。宿迁中玻为联想集团兼并江苏玻璃厂后注资成立的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年已于香港主板上市,目前拥有一条国内单线产能最大的电子玻璃生产线。宿迁农业人口比例高,年全市城镇化率仍不及苏州一县。市情如此,“倒逼”宿迁依靠深度合作龙头企业,探索出了一条打造城市产业和振兴乡村经济并举的新路子。年,刘强东衣锦还乡,力排众议将京东客服中心落户宿迁。依托京东的带动,当当、小米、途牛等众多互联网企业被吸引而至,宿迁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务呼叫中心。到年,京东客服中心已招募上万名员工,70%都是本地人。宿迁的互联网客服从业人员总量达2.5万人。刘强东曾笑称:“京东客服基本上把宿迁会电脑的、会说普通话的全部招完了,现在开始到周边的城市去招。”落户宿迁的京东客服中心宿迁借力京东,十年改变一座城。这里不仅从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型城市开始转变为颇具人才吸引力的新兴城市,还发展出第一个千亿级的王牌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电商名城”。宿迁建成了囊括客服业务、电商平台设计开发、产品销售运营等领域的综合性全产业链园区,仅一年多便获评“全国电子商务产业园区20强”。农业线上直销是另一项创举。宿迁鼓励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等主体开设网店,推行“支部+电子商务”,形成“一村一品一店”的乡镇村全覆盖格局。到年“触网”农产品达0余种,带动45万人就业。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推广宿迁的农业电商发展模式。“穷”,就敢干事在贫困求生的欲望中诞生的上塘生产责任承包制改革,曾因“姓资姓社”的敏感制度问题遭遇阻力。从省里到县里,不支持者有之、横加阻拦者有之。可以说,自宿迁改革基因诞育之日起,争议作为副产品便如影随形。上塘实施包产到户后,村民喜获丰收。图片源自《新华日报》文章:再说“春到上塘”“俺们坐在粮囤上,只求你们说句话呀!”这是当年上塘干群心底里的呼喊。若干年后“一穷二白”建市的宿迁也向省里要了个政策。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第12号文件,“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后来,这项政策被做成醒目的大牌子立在高速路边,进入宿迁就可以看到。有了政策“护航”,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宿迁精神正式成型。秉承“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创新理念,一连串的全国全省首创之举在这里出炉,名声大噪的同时争议自然也甚嚣尘上。尤其是医改。年改革前夕,宿迁人均医疗卫生资产不到全省的33%,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水平只有全省的43.1%,均处江苏最后一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资产负债率达48.8%,2/3乡镇卫生院只能发一半工资。自宿迁建市,全市医疗服务价格连续4年上涨,县院门诊费从年的38元攀升至年的75.49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很低,生病不就医、重病不住院的情况普遍存在。医疗卫生事业亟待改善,此时的宿迁市政府却处于无钱可投的窘迫境地。年,加上中央和省里的转移支付,宿迁财政总收入不足10亿,支出却达14亿之多。资金短缺的原因首推“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在年竟达11万之众,引发弊病不止一端:吃“公家饭”的人数远超编制,使政府陷入“吃饭财政”困境;“公家人”吃完财政吃市场,利用公权力“搞创收”;事业单位内部实行终生就业,“大锅饭”体制下的社会事业发展如同一潭死水。投入少—运转难—服务差—收入少—运转更难,加上尾大不掉,宿迁的医疗卫生事业陷入恶性循环。怎么办?宿迁用了猛药。医院全部进行产权置换,改为股份制、合伙制、混合所有制、个人独资的医疗机构,可谓“一改到底”。宿迁成了全医院的地级市。激进的改革导致副作用也强烈。医院在改制时,数百位职工用大铁锁将门诊部大楼锁了3天,“不答应改回公办,就到北京去上访!”受损的除了部分相关群体,宿迁的卫生医疗单位也因为全面私营化而无法再得到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截止年,直接损失据估算已达6.9亿元。外界也沸议四起。如何界定医疗卫生产品性质成为核心问题。权威媒体提出“四大悖论”,医院公益性质、公共卫生防保职能等尖锐问题。尤其是随着医院,质疑宿迁“走回头路”“瞎折腾”的声音也越来越响。重建医院但不可否认,宿迁医改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10年时间里,宿迁卫生资产总额增长了7倍多,远高于江苏全省增幅。宿迁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增长了8倍,也远高于江苏全省的2.4倍增幅。其他如卫生总人员、病床数的增长均高于江苏全省和苏北五市的平均水平。而门诊人均费用、每床日平均费用、出院病人平均费用3个指标的增幅又全部低于全省增幅。与医改情况类似的冲突和争议也曾出现在宿迁的学前教育改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中。也许最好的评价就是那句话:“先干不争论,让事实做结论”。超过别人一个省“改来改去,宿迁怎么还是江苏老幺?”纵向对比江苏各市,这的确是宿迁绕不过去的尴尬。不过横看成岭侧成峰。40年来宿迁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年宿迁GDP已破亿,在四川可排第二、在安徽可排第三,超过青海和西藏全省经济总量。宿迁的全国排名则从年的第位,提升到年的第84位,是全国唯一一个省内虽为倒数第一,但依然能跻身百强的地级市。年新春伊始,宿迁便立下军令状,要在3年内实现沐阳、泗阳、泗洪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县。年江苏各市全国排名。数据来源:微播宿迁来自“穷苏北”的后进生,其实已经不穷了。虽然宿迁相比省内其他地区一直是个“跟跑者”,但在一些赛道正在实现“并跑”甚至“新路超越”。而当跳出江苏看宿迁,不靠海、不临江、无矿藏、无山林的宿迁正是全国许多区位基础条件无明显优势地区的代表。从春到上塘、耿车模式到农业电商与科创券,相较具有优势资源的苏南地区,宿迁的现代化建设反而更具全国性的典型示范价值。宿迁,的确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无论是过去的事,还是现在和未来的事,这里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