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件事
在家的时候
父母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懂事
在学校里
老师总说我们是最差的一届学生
考试的时候
我们也和别人比一比成绩
如何分散竞争压力,努力学习
一名学生的深夜来信和老师的回信
会让你有所收获
具体内容如下
学习,别把竞争放在首位凌晨两点
老师收到一封届同学来信
学生来信张老师,您好。不好意思,这么晚还给您发信息,但连着看了您那么文章,感触很深。我也是届的毕业生,也是南京2万多考生的一员,但我和附中的天之骄子不一样,我的高中不是很理想,或者说比较差劲。我初中同桌是您班上的某某某,我目睹某某某初中的腾飞——从初一上的默默无闻到年级前列的过程。
我把他作为我的竞争对手,可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中考我们相差整整80分。看了您的文章,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也犯了那个“恶性竞争”的问题,从中我也体会到,学习环境是关键。同学应该是战友而不是敌人,初中时我的历史一直很好,而且学的很轻松,但我并没有分享给别人,盲目竞争让我格外地想证明自己,紧张是一定的。最后中考名落孙山,现在想想看,也是很自作自受。
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原来还包括良性的竞争。还有您通过笔试的方式来组建家委会,这个让我很有感触。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大,越容易走入误区,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我们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家两点一线,家庭内的环境真的很重要,家长和老师站在一起才能让学生走的更远。有幸和您班上的s、j、d、l等结识,观察他们,我发现,他们都是有着自己想法的人,都是很有趣的人。看完您的文章,我的感触很深,但我的拙笔写不出万分之一。
老师回信这位同学您好!读完来信,深感您是一个勇于自我审视并渴望坦诚交流的人,很感动。一个敢于真诚面对内心真实的人,是可敬的。现在就您提到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附中学生不是天之骄子,中考的程序正义大于筛选功能,失利并不意味着被上天抛弃,黑马也不意味着上天会永远眷顾。没必要为任何一次考试的失利耿耿于怀,人生的路很长,您这样真诚坦荡的人,一定会越来越优秀。您在我班上的那个同学,具有一流的智商,只上了个普通的,如果继续混下去,我担心他离方仲永越来越近,现在我甚至怀疑你高考成绩会比他更好。附中不是一个光环和标签,也不仅仅是把学生送上更高平台的阶梯,她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社会与人生。从这个角度而言,你与附中擦肩而过,有些遗憾。附中不强调竞争,很少宣传高考、竞赛成绩,更很少用商业宣传的方式运作,不做给别人看,而是做好自己;不是以碾压别人为荣,而是以与人和谐共生为乐。当你与整个世界为敌时,处处都是冷箭;当你善待他人时,朋友多了路好走。附中有诸多不足,但在充斥着喧嚣、焦虑的大环境中保持安静从容,努力让学校像个学校,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附中老师也研究高考,但更思考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在备考过程中思维提升、智慧生长、意志磨砺以及团队合作,这些远比那些试卷更有价值。记得届高二时,国科大班增补,几个科任老师组织面试,数学老师就问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学生能否知其所以然,是否对基本原理感兴趣;记得高一阅读《红楼梦》时,语文组让学生在校园里找与书中人物神似的花草树木,并说明缘由。一些理科老师将教学内容重构,把课堂教学变成了科学探究。这些事情相对于在网上下载试卷让学生以练代学而言,费力不讨好,但能够“让我们一起想”,能够让你发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有一个教育家说过,兴趣不是学习的手段,而是学习的目的。越学越爱学,不知不觉已经登上高处,应该更接近教育的本真吧。至于你提到的分享,我一直很自豪。高二时9班成绩不好,何君远同学每周把亲手整理的英语知识点印发全班,张苏瑞、王清扬、楼澜等数学成绩好同学主动大家分享学习方法和经典题目。每次考试之后,同学们会自己组织学习流会,主讲同学做的PPT精致有趣,让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既收获满满,又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班内从不张贴成绩,我告诉大家高考是全省竞争,高手不在南京,只有大家共同提高,水涨船高,你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高手。另外,班级不存在阶层固化,你那位同桌凭着聪明考过前5,也经常在中下游徘徊。在起起伏伏中心灵的弹性就抻出来了,你追我赶中自己到底有多大潜能适合做什么也就明白了。谢谢你对我组织家长考试的认同。其实,这种做法看似强势,实则出于无奈。这座城市家长太焦虑太强势太自信,误以为教育就是学科知识的强行灌输,忽视了倾听、理解、对话、引导等策略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忽视孩子的独特性、社会性、成长的阶段性。我通过组织家长读书和考试,让他们发现在教育规律方面的无知。要么虚心学习,自我提升,要么相信学校,配合老师。最近两年招生宣讲会,校长都会讲几种人慎入附中,表面强势,实际上不过是坚守常识而已。学校迎合家长,被家长牵着鼻子走,必然死路一条,世界名校都是教授治校,没听说过家长治校,尤其是全职焦虑妈千万不能治校。考家长除了让家长明白教育是一门专业之外,还让家长明白,看似懂的东西未必能精确无误的写到纸上,从而对孩子的困难感同身受,明白了准、透、熟才是最后阶段致胜的法宝。真正的重视教育的家长绝不是花钱买心安,而是尊重、理解、信任老师、努力提升自己。家长即使培养了一大堆博士的名教授,也未必有能力和耐心把自己孩子培养出来。教育能力与学历未必是正相关。您说的对,家长和老师站在一起才能让学生走的更远。但前提是专业的老师引领虚心的家长,而不是自负的家长胁迫软弱的老师。你提到我班上几个同学都是比较贪玩的,大概都对高考不太满意。你在手机上打出的文字如此流畅,语文水平不逊色于其中任何一个。您说以结识他们为幸,我希望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上了附中,更是因为你们志趣相投。我不希望他们,也不希望自己,以附中做招牌来证明自己多牛。人和人差距不大,关键是你每一步如何选择。招牌可能会吸引生客,实力才能留住回头客。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我届9班的几个学生主动建了一个打卡群,每天晒学习计划。他们身处天南海北不同的大学,却仍属于同一班级。我很感动!如果您向往附中,欢迎将来做老师。因为待遇、发展空间、工作强度等原因,愿意从教的优秀男生近年来更少了。您对精神成长和家长教育兴趣如此浓厚,且喜欢反思。如愿意从教,一定会有更多学生受益。当今的教育,要么打着宽松的旗号不负责任,要么打着认真负责的旗号,剥夺孩子的自由。少数学校是认真负责任地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真希望这样的学校由少到多。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我真希望我们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希望您成为后浪。到那时,希望您能铭记道理:教育(学习)不应把竞争放在首位。这封信的收信人是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张志强老师
今天上午,记者联系上张老师
关心“别人家娃的分数”,这个现象很普遍“这位同学在夜里给我写信,他觉得这种比较、恶性竞争、对他人的防范,使他无法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张志强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竞争’现象非常普遍,每次考完以后,家长不关心学生之前的学习状态,而关心均分、关心孩子初中、小学成绩差不多的同学现在考得怎么样。”
“我觉得,过分把别人当敌人,这种想法是不健康的。学生应该认识到,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应该追随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这样才能走得远。”
张老师说,不管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是一模二模三模,我从不告诉学生家长班级名次,只给年级名次。因为有了班级名次,学生就会跟身边的人比,而没有班级名次,他机会自觉地把自己的成绩与年级最高分看齐,而不感到学习的压力,不感到身边的人给自己的压迫感。
学习中需要竞争吗?可以有,但不能放首位
这封信同样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讨论,尤其是关于“竞争”的讨论。有人认为,有竞争才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也有人认为,竞争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紧张。那么,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竞争吗?
对此,张老师说,我这封信的核心是:学习,不要把竞争放在首位,但并没有完全否认竞争。“首位”应该是自己的提升,应该是学习的快乐。需不需要竞争,可以辩证地看。“我认为,竞争如果可以推动这种快乐,那就竞争。如果让自己失去快乐,甚至嫉妒他人,把自己的失败归结在他人的错误上,这种竞争就过激了。”张老师建议所有同学:向高人学,和自己比。张老师建议:在过程中竞争,在过程中比方法,而不是只在结果中竞争。同学们应当明白,世界上的人很多,资源也很丰富,不要总跟身边的人竞争,虽然身边的人更直观,但心中要有更广阔的天地,要有远方。老是跟身边的人短期竞争,其实人容易被别人带着走,视野越来越狭小。比如写信的同学,当他心中只有同桌的时候,却忘记了整个世界;当他心中只有分数的时候,却失去了学习本身的快乐。最后,小编想说
不是所有的竞争我们都可以赢
竞争只是催动我们努力的动力
我们虽然赢不了“别人家的小孩”
但父母爱着的是自己的小孩
老师说我们是最差的一届
实际上他每一届都这么说
然后偷偷为我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面对越来越多压力的我们
应该学会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还有面对社会,自我成长的能力
学习的方式不止一种
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止一种
每个人的人生都握在自己手中
超过百万人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