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色彩——第四届扬子晚报艺术节
展览时间:年6月6日-12日
开幕时间:年6月6日下午15:00
展览地点: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江苏省现代美术馆1、2、3号厅
历经前三届扬子晚报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和广泛影响力,第四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拟于年6月6日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举行。本次的艺术节,由扬子晚报主办,将集纳国画、书法、油画、版画四大类六个品种的江苏艺术强项,规模更大、品类更全、层次更高,形式更新颖活泼。本期我们要向大家推介的是:书法名家孙晓云女士。
☆参展艺术家:孙晓云
孙晓云,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紫金文化奖章”、全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先后二十五次再版,出版小楷书中华传统德育经典——《老子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合辑等。
陆游《游山西村》-56x22
竹梅品格,龙马精神-x34.5x2
陆游《新竹》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x96
海阔鱼跃,天高鸟飞.5x53.5
刘禹锡《乌衣巷》x44.5
孙晓云的书法立场和文化担当
by马鸿增
孙晓云似乎先天注定是为承传“二王”书法文脉而生的。在她既往的书法生涯中,我看到了诸多当代书坛少见的“非常”特质。
其一,家学渊源,起步特别早。
她的外祖父是古文字学家、书画篆刻大家朱复戡,她从三岁开始就在母亲启蒙下学写毛笔字,没有人逼她,那么小的孩子,居然越写越有兴趣,天天自觉地写,逐渐掌握笔法要领,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她的“书龄”比同龄人要长得多,以致她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直到现在,只要有空她还是天天写,经常从早写到晚,甚至半夜才睡,只要能让她写字,生病也不休息。
其二,“女红”观念,心态特别好。
晓云认为书法是男人的强项,历代女书家寥寥,作为女性,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她提出“女红”的想法,视书法如同做衣服、织毛线、刺绣、做饭、烧菜一样,平心静气,轻松自然,享受其中乐趣。从自身特性和特长出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把它做精做好,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经验。此说一出,引发多方共鸣。
其三,“二王”文脉,路子特别正。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书坛发展迅猛,瑕瑜混杂,求怪求异,屡见不鲜。晓云始终坚持承传文脉,回归传统,遨游于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颜真卿、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名家书迹之中,入其门,得其法,逐渐形成了晓云书风:笔精墨妙,韵浓情真,灵动秀劲,自然天成。这在她的小行草和小行楷书写中尤为鲜明,特别是那些看似信笔挥写的手札,雅致而又不失大气,饱蕴着淡雅的情怀和严谨的法度,乃至达到“法书”、“经典”的层次。书界一位评家评价她的小字行草“穿越了性别,穿越了年龄,穿越了地域,穿越了社会阶层,甚至穿越了历史,捕捉到了文人书法最具普遍性的那种精神和意蕴”。的确,在当代复兴中国书法优秀人文传统的主流中,晓云无疑是一位主力推动者。
其四,“书法有法”,体悟特别深。
晓云不仅重实践,而且重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追根究底,寻找古来书法用笔之“本”,在四十三岁时写出了专著《书法有法》。这本书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的文风,论述了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终止、失传的原因,从古代书写环境、书写工具、人的姿势到生理机能,图文并茂,阐明运指转笔法就是笔法,也是书法的核心。同时还阐述了与书法实践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比如什么是“八分书”与“楷则”,“势”与“五字执笔法”,“美化”与“隶化”,“完法”、“尚法”、“变法”与“无法”,“帖学”与“碑学”的实质,“书画同源”的本意,何谓“文人画”等等,洋洋洒洒六十个题目,串连成一根引人入胜的艺术彩链。晓云的独特、缜密的思考与创见,不仅引起海内外书法创作界、书法理论界的白癜风换肤计拉萨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hchangjiangqz.com/yzwbys/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