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载着满满乡愁,是许多在外游子一年当中最期盼的日子。许久未归的家乡、许久未见的家人、和家人一起的团圆饭,似乎生活里所有的辛苦都消融在了过年团圆的时刻里。
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而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这个春节能不能回家,成为很多人最关心的话题。
近期,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灵活安排休假,引导职工群众春节期间尽量在工作地休假。多地也纷纷响应,密集发布通知提倡“非必要不返乡”,建议留工作地过年。
万家团圆时,欢声笑语间,而游子独在异乡,心中的乡愁无法舒展。
要如何抚慰“无法团圆”带来的缺憾?
一些地方及时出台向外来务工者发放补贴、减房租等暖心政策,留外地人在当地过年。
,
就地过年,多地推出暖心“大礼包”
因国内多地出现新增病例,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吉林等24个省份倡议就地过节。此外,多地明确,春节假期从低风险区返乡者需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一些地方为了留住外来务工人员,也出台了相应政策,为留在本地过年的职工准备暖心“大礼包”。
杭州:提供知名特产并快递到家
为留杭职工提供延长返岗车票补贴时段、为不能回乡团聚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积分兑换一份杭州知名特产并快递到家、组织名假期坚守岗位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杭州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一日游活动等。
苏州相城区发钱、减房租留外地人过年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动员力量,留外地员工在相城过年,相城区拿出了十足诚意。春节期间(2月11日至2月17日),企业安排外地员工留相的,按每人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安排留相外地员工在岗工作的,按每人每天元标准再给予企业补贴;企业租用国有(集体)资产类集宿楼、蓝领公寓、人才公寓等用于安排外地员工住宿的,减免半月房租。并提供优先免费接种新冠疫苗等节日保障。
宁波:省外职工发放元压岁红包
宁波奉化出台《关于做好奉化区民营企业在职在岗市外务工人员留奉过春节的若干意见》,通过红包补助、旅游享受、专项消费、线上补贴等四大“春节礼包”福利,鼓励外地务工人员留奉过年。
宁波鄞州区云龙镇,当地总工会及镇商会联合倡议企业对于安心留守的省外职工发放元压岁红包,目前已得到近家企业响应,已经发放出50万元留守红包。
温州:提供现金奖励、春节期间免费就餐
温州市投资促进局联合市全国温州商会总会发出防疫倡议:提倡就地过年,春节期间网络拜年,减少人员流动。温州企业纷纷“出招”鼓励员工留温过年,提供现金奖励、春节期间免费就餐等。
温州浙江王冠鞋业企业负责人周建微让疫情高危地区的员工留在温州过年,并安排好吃住和发元红包。周建微在表示:“员工的思乡心情完全能够理解,如果留下来我就会陪他们一起过年,为了安全,也为了不给社会增加压力。”
泉州:每人元标准领新年红包
福建泉州人社局等六部门也联合出台了鼓励外地来泉务工人员“留泉过年”8条措施。对2月11日至17日留泉过年的非泉州籍企业工会会员,凭个人身份证、“泉工惠”职工服务卡、闽政通“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经审核确认后按每人元标准网上申领新年红包;对留泉过年的非泉州籍困难家庭的企业职工,每户给予一次性困难补助0元。
东莞:企业奖励1元春节费
日前,东莞一家企业发放春节假期安排通知,鼓励员工留莞过年,公司将给每位留莞过年的同事,发放1元春节费!
为加强疫情防控,减少人员流动虎门金洲社区内,东莞胜美达(太平)电机有限公司在通过加大防疫知识宣传的同时,出台奖励措施!!员工留厂过春节每人奖元,节日在岗每天还发元津贴,该企业呼吁员工,尽量选择留在工厂过节,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提前为节后复工复产做好准备。
惠州惠阳:2月坚持考勤企业奖励元
惠州市惠阳部分企业响应“非必要、不出行、就地过年”号召,推出一系列奖励措施,比如增加开工利是、提高伙食标准、开放文娱体设施、安排游园活动及互动游戏,如果年2月份坚持出考勤,每人还额外奖励元等等。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此前发文,鼓励企事业单位根据生产、工作情况和职工意愿,灵活安排休假,引导职工群众在春节期间尽量在工作地休假,做好留在工作地的职工春节期间保障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去年国庆节,“几亿人口在流动都没有事儿”,但春节期间流动,“不行”。张伯礼表示,现在正处于寒冷季节,非常适合病毒生存。挺过去,迎来春暖花开,加上新冠疫苗普遍接种,疫情防控形势基本就会大好转,乃至迎来决定性胜利。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教授表示,年的春节非常关键,大家在个人疫情防护方面千万不能大意。节日期间要尽量避免去室内人多的密闭空间聚集,能少去就尽量少去。
各大主流媒体也纷纷发声
就今年春节该不该返乡的问题,国内各大媒体也给出了建议。
《中国青年报》:从防疫大局来说,这样的举措非常必要。冬天低气温为病毒生存提供了土壤,而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则会增加传播的风险,尤其在多地“战时状态”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倡议对减少人员流动,降低传播风险显然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人对“留下来过年”需要情绪上的适应和准备。
人民网:鼓励就地过年,关键在“鼓励”,不能“一刀切”。既要充分研判分析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和任务,还要区分高、中、低不同风险防控等级,也要考虑员工在工作地的实际情况,更要尊重个人的情感和意愿。此外,在鼓励就地过年的同时,最关键的还是要慎始如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细致做好体温监测、防护出行、清洁杀毒等工作,并提前做好各种风险预判,切实守好疫情防控“年关”。
《楚天都市报》:或许,也正是考虑到大家的心情,目前“就地过年”只是作为倡议而并非规定提出,释放出防控收紧的信号,强调春节疫情防控的特殊性,引起重视的同时,也是希望更多人做好心理上、物资上的各项准备。
《羊城晚报》:要让留下的人留得顺心、安心,支付加班工资、安排弹性休假应该是“标配”,尤其对独自在异乡过年的员工,用人单位要多些关怀。
同时,要让留下的人没有后顾之忧,不必牵挂家乡的亲人。这要求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相关部门提前建立好畅通的联系沟通渠道,保障好输出地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让短暂的分离成为一种理解和期待,而不是遗憾和悲伤。只要社区、村镇把做工作到位,就能让留在异乡的人多些安心。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
游子归乡之心也愈发强烈。
也许让人们留在本地过年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如何帮助那些不回家的人安放乡愁,
让人们乐于选择就地过年,并且过得有“年味”,
就需要用工单位和相关部门认真做好
“就地过年”的配套保障和后续工作。
在这个非常之冬,
倡导大家“就地过年”,
需要我们再次暂时放下老传统,
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重拾去年的“新”年俗。
每个人都有一个回家团聚的梦想,
也担心会留下遗憾。
但短暂分离是为了更好团聚,
希望在不久之后,
我们都能迎来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
迎来真正的团圆!
综合整理自:上海证券报、中新经纬、民生周刊
浙江在线、泉州网、扬子晚报、南国早报等
编辑:虞兮米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