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提前告知
观点保持中立,限交流探讨之目的
今日,新京报记者独家获悉的“社区戒毒决定书”显示,查明陈涛(陈羽凡)于年11月24日零时许,在其家中以“烫吸”的方式吸食毒品冰毒的违法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决定责令违法行为人接受社区戒毒三年,从年12月17日至年12月16日。
曾经担任北京市禁毒教育宣传员,并且在访谈中呼吁大众要远离毒品的陈羽凡,自己却“以身试毒”身陷囹圄,委实令人唏嘘。
一入毒门,回头太难!知道毒品的可怕吗?今天说解君莞尔给大家科普一下毒品有多可怕,用四个字可以形容——生不如死!
1
吸毒的可怕
一部关于“禁毒”的电影《门徒》上映,一个看似冷漠的卧底警察阿力(吴彦祖饰),一个吸毒的可怜女人阿芬(张静初饰),一个满头银发的大毒枭林昆(刘德华饰),它展现的不仅仅是禁毒和追捕,而是思考——人为什么要吸毒?
影片的开篇便是吴彦祖在房间里的一段独白:
我一直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吸毒?
直到昆哥和阿芬死了之后我才想通其实一切都源自空虚。
到底是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
图片来源于《门徒》剧照
静初的几场毒瘾发作的戏码简直“演技炸裂”,真是展示了毒瘾发作的惨状!
女主阿芬在影片最后注射过量毒品而死,群鼠啃噬的惨状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电影让我们对人为什么要吸毒产生了深思,然而真正的吸毒人员远比电影里可怕的多,毒瘾上来阴沟里的水都能打进血管,只求给自己一管,为了那片刻的解脱。
一辆别克轿车驾驶人在行驶途中毒瘾发作,竟利用在路口等信号灯时注射毒品海洛因,满足毒瘾后,该吸毒人员竟是昏睡在车上,造成该路段一股车道积压车辆达百米。
接到报警后,民警赶到现场发现,吸毒的男子昏睡在车上,右手膀上还有注射器未拔出。
驾驶人不醒的情况下,民警用随身佩带的警棍砸车窗打开车门,驾驶人这才醒过来。
经检查,发现车内有驾驶人刚拔出一个注射器和管制刀具一把。民警立即将该男子带回当地派出所进行审查。
对于驾驶人吴某吸食毒品后的驾车行为,除了要受到治安处罚外,根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被查获有吸食、注射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行为,车辆管理所应当注销其机动车驾驶证。
毒品,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让人致幻,在这种充满幻觉、行为失控的情况下开车,做出的举动往往相当疯狂。
在吸食了毒品后,白色小车的驾驶员是,直接在高速上逆行。结果是和对向车道的小轿车,狠狠地撞在了一起。
图片来自网络
一辆大货车,拖拽一辆打着双闪灯的SUV行驶在高速公路上。SUV已经嵌入大货车车尾两米多深。驾驶室已经严重变形。事后经检测:SUV轿车司机属于毒驾。
2
撕纸标题
毒瘾为何难戒
其实,当你吸食某种毒品的时候,你的身体会对这种外部的药物产生一种抵抗反应。
比如,当吸食海洛因时,你的神经系统受到药物刺激后会使你感觉极度愉悦,但这种刺激过大,所以身体会形成一种相反的机制,对身体造成一定痛苦,抵消过度愉悦的刺激。
当长期服用药物后,神经系统会发生相应改变,比如增强抵抗反应,因而使药物的愉悦反应进一步降低,使得相同剂量下,造成的总效果减弱,后作用增强,从而增大了成瘾者对药物的依赖。
更糟糕的是,这种抵抗反应会通过条件反射习得,而条件反射的触发又十分容易,比如见到一个“狐朋狗友”,走到经常交易的地铁站,看到针管,或者仅仅是坐在原来吸毒的地方,都能触发条件发射。
当条件反射发生时,身体会自发的产生“抵抗反应”(因为他觉得你要注射了),对你造成极大地痛苦,产生各种生理反应,逼迫你不得不使用毒品减轻这种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已经“成功戒毒”的人,当他们回到熟悉的环境后,很快就又重新染上毒品。
毒品不仅会使身体产生抵抗反应,还会对神经系统的日常功能造成结构性改变。大脑的很多功能由神经细胞相互传导实现,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就是一种跟快乐和动力有关的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由一个细胞释放,再由另一个细胞的感受器接收,这样便完成了神经信号的传导,这个过程支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欢笑疼痛。如下图所示:
很多毒品其实是神经递质,或者神经递质替代物,或者促进/抑制某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当人们吸食毒品时,这些神经递质代替常规的神经递质,为人们制造快乐和愉悦的感觉。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有两个巨大风险:
1.因为刺激量过大,细胞受不了,所以减少了感受器的数量,使得造成同等愉悦的效果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
2.因为大量神经递质由外部获得,所以大脑减少了内部产生的神经递质,使得自然情况下(在没有毒品的情况下),由于缺乏神经递质,人无法感受到足够的快乐。
这两个效果加起来,使得人的日常心理、生理功能极度退化,离开毒品后基本无法正常运作。
而成瘾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的快慢强弱。毒品药力越强,感受器和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的就越快,对药物的依赖产生的就越快,离开药物后的痛苦也越大。
虽然这两个过程是可逆的(对于部分毒品来说,比如海洛因),即通过降低毒品剂量或者使用其他代替品,来使得神经系统恢复原来的水平(戒毒所能成功戒毒的原理也在于此),但这个过程会相当痛苦,戒毒者会活得生不如死,少则月余,多则年余,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戒毒极难。更何况成功戒毒后,又由于上面提到的条件反射的缘故,很容易再次崩盘。
一般人开始吸毒时,剂量很少,但效果很显著;后来产生依赖后,剂量越来越大,效果却一般,这是由于上面所说的生理上的改变,不再多说。
戒毒一段时间后,由于神经系统恢复到从前的情况,所以变得对这些药物不那么麻木,很敏感。可戒毒成功者往往会在再次尝试时,使用他戒毒成功前的那个大剂量,但这个剂量对于他现在敏感的神经系统来说实在太大了,因此往往造成刺激过度当场死亡。
这也从侧面说明,神经系统变得“麻木”其实是一种对长期危害的保护措施,但这种保护措施造成了对药物的更大依赖。
3
“潜伏”的毒品
可怕的是,毒品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不远。有人为了利益不断让接触毒品的门槛变低,不加警觉,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掉进无底洞里。
前段时间杭州市警方破获了一起新型毒品案件。“毒枭”是一群00后,有的人还是在校大学生。
指甲盖大的小纸片被密封装在塑料袋内,它是新型毒品LSD,也叫“邮票”。
(警方查获的LSD毒品/中国新闻网)
由于微量致幻效果就强、吸食方式简单,被研发之初,几乎整个美国都为它陷入了疯狂。75年来,LSD的“致幻之旅”跨越了半个地球,被无数人尝试。
它有很强的隐匿性。迷幻剂本身常是无色、无味、无嗅的液体。LSD在运输时不易被察觉,从而能危害更多的人。
使用者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扭曲视图、看到和听到不存在东西的现象,产生幻觉。
有名人自述过使用这种毒品的经历。乔布斯年在电话里对一位研究人员说:“不如把它倒进自来水里,让所有人都high起来。”
(乔布斯自述服用LSD后的感受/goodreads)
比尔·盖茨在自己25岁那年也服用过LSD。但他说,这是“后来人生中都不再接触的事”。
与传统毒品海洛因、鸦片等相比,LSD代表的新型毒品的成瘾性与滥用潜力更大,而且伪装性越来越强。
不同于很多传统认知中的袋装、白色粉末,越来越多毒品学会了“变身”,无孔不入地出现在生活中。
毒品“奶茶”
年,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型“奶茶”受到广大年轻人喜爱。
它的外观与市面上零售的速溶奶茶区别不大,但只有普通的奶茶袋,没有基本成分和食用方法等说明。
(新毒品包装成奶茶,水一冲还有奶香/扬子晚报)
经调查发现,这些“奶茶”大多为冰毒和K粉混合而成,毒贩将多种毒品制成粉末后,与劣质奶茶混合包装,仅用开水调和即可食用。
(年6月26日,广州,活动现场展示的伪装成袋装即溶奶茶和咖啡等在娱乐场所较难辨别的新型毒品/视觉中国)
由于无害的伪装和便捷的流通,服用方式简单,加上冰毒、氯胺酮、麻果等混合使用,带来的刺激更大,把不少年轻人迷得神魂颠倒。
台湾苗栗市曾有3名男子在家开“毒趴”,1人已昏迷不醒,另2人接近“疯狂”状态。
警方同时在家中发现大量毒品奶茶的包装,因为“毒品奶茶”混合多种毒品,且刺激性更大,混合服用更容易导致吸毒者猝死。
致命“开心水”
年,广东某服务员也意外地在陪酒后中毒身亡,死亡原因却并不是饮酒过量,而是口服甲基苯丙胺中毒。
当晚,酒店客人将毒品“开心水”与可乐勾兑,装在扎壶内放在酒桌上供在场的人饮用。
女服务员饮用后,出现兴奋、呕吐、想跳舞等反应,等次日早上7时送医,经抢救无效死亡。
(资料图:中山边防支队缉获毒品“开心水”支/视觉中国)
“开心水”,是一种新的毒品吸食形态。多种毒品混在一起,无色无味,加在饮料中轻易无法察觉。
看起来人畜无害的饮料,就这样一次次把年轻人送上了绝路。
号称不含酒精一度走红的年轻人饮品“咔哇潮饮”也不是标语中的“最幸福的饮料”那么简单。
(年6月26日,广州,活动现场展示的新型毒品“咔哇潮饮”/视觉中国)
刚开始喝跟普通功能性“饮料”没什么区别,身心放松,缓解疲劳;但不到一会儿的功夫,人便会双眼发沉,昏昏欲睡。
这是因为这款饮料中含有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γ-羟基丁酸”,滥用会造成暂时性记忆丧失、恶心、呕吐、头痛、反射作用丧失,严重的会导致失去意识、昏迷及死亡。
危险“零食”
除去饮料,80后、90后喜爱的童年零食也早已悄悄被新型毒品盯上。
美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州曾有11名青年人因为食用了小熊软糖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他们吃掉的小熊软糖经检验发现含有THC(四氢大麻酚),是大麻中影响人心智的主要成分,只要吃掉一块半即可产生心率过速、双腿疼痛,以及眼前发花等症状,甚至出现幻觉。
类似的,普通的饼干掺了毒品,一块要卖到元。
(被缴获的伪装毒品/扬子晚报)
童年记忆中不可缺少的跳跳糖也没有被放过。
“跳跳糖毒品”遇水即溶、与各种饮品都可以混合使用,混合后口味都不发生变化,且效果很强,一次饮用后大脑兴奋会持续两天。
(年6月26日,广州,活动现场展示的跳跳糖等在娱乐场所较难辨别的新型毒品/视觉中国)
“开心果”也不再是小坚果,而是一颗颗含有冰毒的粉红药丸,不再可口,只留下比摇头丸更加猛烈的毒性……
披上零食饮料外壳的新型毒品,因为其熟悉的记忆和甜美的口感,使人防不胜防,悄悄地拉人拽入深渊。
新型毒品通过这些伪装越发具有欺骗性,一不小心,就会让无辜的人着了道。
参考文献:
[1]可怕,实拍吸毒后疯狂行为.株洲禁毒,-5-28
[2]陈羽凡吸毒被抓,看过这些对比照,就懂身败名裂都是小事.superhealth,,11-29
征稿启事现在,我们长期面向科学家、研究者、教师、编辑、研究生等,广泛征集适合新媒体阅读的知识科普文章:
您将收获什么
??稿费:-元/篇,根据质量和浏览量,由专家评审会决定。
??荣誉:每年在来稿作者中评选出若干位”名词达人“,由全国科技名词委颁发荣誉证书。
??培训:将在来稿作者中挑选若干名作者,免费参加”规范使用科技名词“系列培训,和专家面对面交流。
??优享:免费使用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主导研发的各种学术小工具。
稿件有啥要求
??0字左右,图文并茂;
??建议选择一个问题,深入解答,讲解透彻明了。
??类型多样,以下形式可供选择——
▲硬科普:聚焦科学前沿和应急热点。
可以是对所在领域前沿性研究、进展、话题的科普解读和评述;
也可以是对社会谣言的澄清、误区的说明;
还可以是对社会突发热点事件的科学解读。
▲科学文化:围绕科学人物、科学思想和科学史。
可以是历史上鲜为人知又有启发意义的科学故事;
也可以是对知名科学人物的访问访谈;
还可以是针对科学与社会的某一争论性问题的观点阐释等。
如何提交文章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qq.白颠风白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