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涟水人创造了扬子晚报的奇迹

朱铭佐,年元月出生于江苏涟水,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扬子晚报》总编辑,《新华日报》副总编辑,江苏省记协副主席,中国晚报协会副会长、执行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首届戈公振奖和全国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我和扬子晚报20年》《50年,我的新闻学步》和《我说办报大白话》等纪实性作品。担任《扬子晚报》总编辑期间,培养并带领一支优秀团队,在办报、发行、经营和新媒体建设等方面,创造了“扬子奇迹”。国家副主席、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称赞《扬子晚报》是“江苏新闻战线的一面旗帜”。

“如履薄冰。”当记者问起朱铭佐是如何创造“扬子奇迹”时,这是他的答案。从参加《扬子晚报》的创刊筹备,到任职《扬子晚报》部主任、编委、副总编、常务副总编、总编;从《扬子晚报》创办初期的几万份、十几万份到跨越万份,跃居世界日报发行百强第21位、国内排名仅次于《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从利税每年几万、十几万增加到一个亿……风雨兼程,正如扬子江一样,朱铭佐带领着《扬子晚报》奔腾不息,虽然历经磨难,却永不言败。

年,淮安师范学院毕业不久的朱铭佐被分配到了淮海报社工作,成了一名专跑工业口的记者,从此品尝“报海中的五味杂陈”。年,江苏地市报全部停刊,朱铭佐被抽调到《新华日报》。年,他被单位推荐至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在选择留校和回原单位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记者问他为什么不选择留校当一名老师时,他说:“年我还是《淮海报》(《淮安日报》)的记者时,就认识了我的夫人朱桂兰,当时她是报社的通讯员。说来也巧,后来在大学里又再次相遇,我读中文,她学物理。年纪相仿,又是一个地方的人,经人介绍撮合,就确定了恋爱关系。那个时候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可以选择留校,也可以选择返回原籍,我们两人又不想都当老师,所以她就留校了,我还是继续追寻我的新闻理想。”年,朱铭佐回到《新华日报》,成为一名版面编辑。年8月初的一天,暑气正盛,《新华日报》社社长金靖中慢步走进总编办公室笑着对朱明佐说:“唉!我们办张晚报玩玩怎么样啊!”第二天傍晚,总编办公室主任告诉朱铭佐:“领导决定抽你出来参加晚报筹备工作,明天就把工作移交一下吧。”9月12日,《新华日报》首先抽调人员,组成《扬子晚报》创刊筹备小组,朱铭佐名列小组成员之一。

办报是艰辛的,做好一张报纸,报人的付出是鲜为人知的。20年,多个日夜,无论是风霜雨雪的寒冬,还是烈日炎炎的酷暑,新闻现场都能见到扬子人的身影;无论是深夜清晨,还是节日假期,报社的总部大楼从未掩门熄灯。夜,是朱铭佐最忠实的读者。无论是担任版面编辑还是编辑部主任亦或是分管出版的编委、分管出版的副总编,朱铭佐和这多个夜晚交织在一起,就算身居高位,他还是和普通的新闻记者、编辑奋斗在每个日夜。从年走马上任成为《扬子晚报》的总编辑到6年6月13日正式卸任,朱铭佐麾下的扬子十年,让《扬子晚报》成为家喻户晓的报纸,走进千家万户。“世界在变,媒体在变,我们扬子人的追求不能变,理想不能变。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直面激流险滩,心不散,步不乱,披荆斩棘,勇立潮头,努力创造更多更多的辉煌!”朱铭佐在《扬子晚报》创刊20周年纪念特刊上写到。

“从涟水到南京,一别50年,50年的距离有多远?”当记者像朱铭佐发出这样的疑问时,得到了这样的答案:“50多年,身在南京,根在涟水。”家乡远在身外,乡情常驻心头,朱铭佐从未忘记家乡。“一直以来,我对家乡的每一个信息、每一条报道、每一个进步都十分关心,只要是家乡的活动有请必到,这是割舍不下的家乡情结。毫不夸张地说,我的心始终和涟水同喜同忧。”世人都知“今世缘”之于涟水的意义,但却不知朱铭佐为今世缘品牌初创时付出的努力。当时,全国国有企业面临倒闭,职工下岗,高沟酒厂也不例外。而那个时候的媒体都在







































白癜风怎么医治
白癜风丸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hchangjiangqz.com/yzwbls/7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