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
在张申不大的办公桌上,有一幅他用30块钱买到的简约小画,一个渔夫身披蓑衣头戴蓑笠,背着一条大鱼,一个小酒壶挂在腰间,是画中唯一的亮色。张申给这幅画起了一个名字,叫《收获》。然而从这幅画中,人们能看到的是渔夫捕鱼而归,却看不到他曾经在风雨中拼搏;能看到的是那一壶小酒,却看不到那背后的孤独与辛酸。张申,现任工行北京西客站支行公司金融业务部副经理。年出生的他,将一句“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在进入工行的十年里,从每天的工作日志,到动辄几十万字的调查报告;从风雨无阻尽职调查,到加班加点制定方案,为了实现心中那个“凌云志”,他将“认真”两个字诠释到了极致。像先辈那样去奋斗
张申的幼年时光是和爷爷一起度过的。张申的爷爷是人民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张革非。张申说,张革非这个名字是爷爷后来自己改的,要“通过革命,消灭那些不好的事物”,张申说:“跟着党,建设一个人人幸福的新世界,就是爷爷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如今我也将这个目标,装进了我的理想中。”爱国,是张申从爷爷那里学到的第一门课,“爷爷的房间里有很多书,都是近代史方面的,爷爷自己也写书,记得有一本关于林则徐的连环画,爷爷参与了文案编辑,从那本书中,我记住了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申回忆说。助人,是爷爷教给他的第二门课。“有一年,我和爷爷在路边散步,看到有人被车撞了,爷爷不假思索就过去帮忙,那年他已经70多岁了。”所以张申从小心里就埋着一颗种子,一颗助人为乐的种子。勤奋,是爷爷教给他的第三门课。张申说:“爷爷不仅是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还精通俄语和日语,不仅要研究自己的专业、承担教学任务,还会翻译很多文章书籍,爷爷在深夜工作的样子,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年,大学毕业的张申走进了工商银行北京西客站支行白云路网点,成为了一名柜员。在做柜员期间,真诚是张申留给客户的主要印象。“特别是老年客户,或许是因为我从小跟爷爷长大,所以在对待老年人时,会比较有耐心,非常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对他们有所帮助。有时候他们会对业务提出很多问题,我都会一一解释,从来不会敷衍。”张申说,也正因此,张申赢得了客户的信任,销售业绩也让人刮目相看,“甚至超过了很多客户经理。”张申有些自豪地说。一年后,因为出色的英语能力,张申被调动到支行国际业务部,对于他来说,这段时间是一个积累阶段,除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天的翻译、核对等工作,他还会进行“延伸学习”。他回忆说:“有一次我在翻译一份英文报告的时候,看到很多铅笔都是在安卡拉生产的,当时我就记录下了一些问题,晚上回家之后,我就去查了很多资料,全方位的了解了一下这个城市。”这看似普通的学习积累,却给他日后的工作带来了一次好运。几年后,他在公司金融业务部工作时,在一次与企业沟通时,了解到对方有意将部分业务拓展到安卡拉,张申立刻如数家珍般地向对方介绍了安卡拉的经济社会情况,这样专业的表现,让张申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世上无难事,就怕“认真”两个字
“世界凡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在张申看来,在银行工作无论是柜员、核对信息或是尽职调查,都是“细”活,干“细”活最离不开的就是“认真”两个字。从进入工行以来,张申一直保持写工作日志的习惯,特别是在从事公司业务之后,写工作日志已经成为雷打不动的“铁律”。“与......会面,得知今年可能不做债转股,目前想做永续债或者永续资管计划......”“......计划承建医院,努力临时为其增加万流动资金贷款,正在探索简易流程......”每次拜访客户后,从初步工作计划到后续安排,从拜访细节到所思所想,都被张申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仅仅在最近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张申的工作日志就有近4万字。“都说‘好脑子比不过烂笔头’,我们每天都会见很多的客户,每位客户都有自己的个性、需求,在和他们沟通中,我也会有一些想法,我希望能够通过写工作日志的方式,把任何一个可能有用的信息都整理记录下来,这些内容对我们日后的信贷工作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张申说。其实,张申在同事中是出了名的“能写”,为了帮客户发债,他可以写十几万字的募集说明书;为了帮客户完成并购,他可以写20余万字调查报告。年,北京某集团欲并购天津一家企业,该并购如果成功将有利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发展。为帮助客户顺利完成并购,张申一年间多次出差实地尽职调查,深入分析企业经营情况、合理估值、研究并购政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并购领域专业知识。“因为这是一个重大项目,从总行到分行再到支行,各级都非常重视,在我完成基础报告后,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各种问题,比如有人会问‘为什么被收购企业产能利用率不高?’‘为什么其他类似的某企业产能利用率就很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不仅要研究项目涉及的企业,还会认真研究可比企业。”张申说,“每当有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写出来一份分析调查报告,补充到基础报告里,时间长了,字也就多了。”事实上,与其说张申“能写”,不如说张申“能跑”,无论工作日志还是调查报告,每一个字都是靠他一步一步“跑”出来的。作为一个信贷人,张申深知尽职调查的重要性。“一分钱也不是小事儿。”张申常这样说。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也给张申带来了新的挑战。疫情之初,为保障消杀设备等医疗物资的生产供给,工行积极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张申也有一家这样的客户急需资金支持。“疫情突至,大家心里也都有一些担心。我记得那是2月14日,北京下大雪,那家企业位于大兴‘药谷’,为了做这笔贷款,我们必须进行尽调,当我联系那家企业的时候,对方很小心地问,‘目前的情况你们敢来吗?’,我毫不犹豫地说‘敢’。”张申说。那一次尽调给张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上很早我们就出发了,因为正在下大雪,又赶上疫情,上了高速,路上几乎没有车,积雪很深,有时候能感到车轮在空转,时不时有运输车从我们旁边开过去,溅起的雪能把挡风玻璃全部埋起来。如果说我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张申回忆说,就这样,一路开车到达目的地,当他们走进那家企业时,首先迎接他们的就是客户钦佩的目光,企业接待人员说:“有你们这样尽职的信贷员,我相信工行是真正有诚意来帮助我们一起共渡难关的。”“临危受命”转战普惠开新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林则徐的话,是张申在爷爷参与编纂的书中记住的。“事不避难”,在张申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年轻党员应有的气质。年4月,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在公司业务中干出了一番成就的张申,在一个夜里,收到了领导的一条任命信息,他被任命为西客站支行普惠金融团队负责人。每一个银行人都知道小微企业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之一,风险高、成本高、收益低。更重要的是,张申接手的支行普惠金融业务,当时在北京分行处于落后局面。面对不利的开局,从西客站支行实际出发,张申将目光对准了大企业集团子公司的供应链金融需求,努力践行“下沉营销”战略。张申带领支行普惠金融团队,每周走访大企业集团本部争取供应链资源,做到分、子公司无死角全覆盖,其中在京的所有公司由部门和团队负责人带头营销,客户经理一对一对接,及时跟进客户动态,很快拉近了银企关系,加速了业务发展。与此同时,也让大量与大企业有业务来往的小微企业获益,实现了普惠金融的社会意义。年,西客站支行在法普余额、法普有贷户数、数字供应链余额、精准扶贫等多个重要领域创造支行历史最佳记录,实现普惠业务突破发展,连续两个季度在北京分行排名第一,用半年的时间即实现了从“垫底”到“拔尖”的蜕变。“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张申的团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出这样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与他“身先士卒”的冲锋精神分不开。张申认为,在逆境中打翻身仗,就像古代战场上摆开一个“冲矢阵”,面对危险只有统帅站在最前面,大家才会士气高昂地跟着冲锋。“面对业务攻坚,面对难啃的骨头,面对艰巨的挑战,作为团队负责人,我一定会选择第一个迎难而上,号召大家‘跟我上’、而不是命令‘给我上’。”张申说。就像张申自己写工作日志一样,在他的团队中,每位同事都会在工作群中汇报当日已完成的工作、次日的计划,如果当日工作没有完成,也要说明原因。正是因为看到张申自己的坚持不懈,他的团队从来不会有人懈怠。“我认为只有团队负责人先做到专业专精、身先士卒,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才能旺盛。”张申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奋斗的青春,才是无悔的青春。张申说:“能够在这样一个时代,成为一名工行人,我生逢其时,也深感重任在肩,我为自己能把青春投入到工行、投入到祖国的金融事业中而感到自豪,我愿为更多优质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END
往期推荐
带着理想奔跑在金融助力小微的征途上
为工行数字化转型奉献青春
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以赴创佳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