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如果不想错过“债文说”的精彩内容,就赶紧星标?我们吧!

■张明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刘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内容。就金融领域而言,本文认为我国可以从充分发挥金融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大力推进金融工具创新、系统强化创新型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三个方面来发力,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本文发表于《中国金融》年第17期。

原标题:金融三方面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奋斗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发展促进了储蓄投资转化与资金信贷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应该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充分发挥金融政策的再分配效应、大力推进金融工具创新、系统强化创新型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三个方面来发力。

发挥金融政策的再分配效应

促进共同富裕的手段之一是再分配问题。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应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而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就是要发挥金融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

一是发挥总量型货币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在传统认识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将推动经济周期性繁荣、降低失业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理论上讲,货币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主要通过三条渠道发挥作用。首先是收益异质性渠道。扩张的货币政策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抬高商品价格、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并增加就业,这有利于以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人群,而对工资变动缺乏弹性的高收入人群影响不大,从而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其次是费雪效应渠道。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引发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就将导致名义资产负债表发生重估。以高收入者为主体的名义债权人将遭受损失,而以低收入者为主体的名义债务人将从中获益。最后是资产负债表渠道。扩张的货币政策将修复企业受损的资产负债表,缓解不利的流动性与通缩螺旋。这有利于中小企业与低收入借款者增加收入,进而缓解收入不平等。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与限制杠杆率的宏观审慎政策配合实施,那么货币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将会显著增强。

二是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货币政策的精准调控功能。这是因为,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国内利率的非市场化因素削弱了金融定价功能,叠加政府隐性担保,导致刚性兑付、金融机构同质化、金融业竞争不足等问题,从而容易产生金融资源的结构性错配与扭曲。上述问题无法通过常规货币政策予以解决,而尽管结构性货币政策出台的初衷并非为了调节收入再分配,但支农支小再贷款、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引导信贷流向、强化激励相容的效果,有助于引导资金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流动,进而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并最终促进共同富裕。

三是发挥信贷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信贷政策能够发挥平衡经济总量与优化经济结构的双重功效。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信贷政策的再分配效应,就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yzwbjj/12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