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上方蓝字:浪花文艺,免费订阅本刊!
刊名题词:著名书画家 杨潮
点击上方,聆听音乐!
社会仍需要这些老手艺
李淑华(江苏)
“我今年已经80岁了,但农机维修技术是相当过硬的,所以我想把它作为一笔特殊‘遗产’,无偿留给社会,只要有人愿意学就行,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老人说。(12月4日《丹阳日报》)
家住丹阳南门花园的八旬老人杨福太的最大心愿,就是想将特殊的“遗产”无偿留给社会,这样的精神令人感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们对精密仪器与先进的设备越来越依赖,而对那些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维修理论与知识技能却越来越不重视,有些家传的、祖传的老手艺、老绝活将越来越少,甚至失传。
不由得又想起了我们丹阳的老手艺人:补锅佬、篾匠、箍桶匠、打铁匠、爆炒米、修鞋匠、修自行车的等等,由于这些手艺的独特性与专一性,再加现在年轻人根本就不想学不愿学,这些手艺已慢慢地绝种了。
说实话,这些老行当、老手艺都是老一辈人在实践中摸索与总结出来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很多耐心去学的,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的实用性、重要性,是人们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就如杨福太老人一样,走南闯北,行踪遍布国内外!他们的手艺是一流的,见识也是广博的,并且他们还将各地学来的知识与技能加以融合与提高。他们对老行当老手艺的热爱与痴迷,让人敬佩。
丹阳九旬老人周定贵就曾欲低价转让其补鞋机,百元补鞋机曾被一名叫陈玉凤的爱心女士以千元价格拍得,后陈女士又将此补鞋机捐赠给了“如意慈善”的水晶山民俗文化馆供大家免费观赏。记得还有一位延陵老篾匠马更生的故事,20岁开始勤学苦练,精湛的编织技术堪称一绝!可他们都老了,都在担心自己一生的技艺将会后继无人!
记得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换糖佬、爆炒米的,还有那“磨剪刀嘞、铲菜刀”的吆喝声。一听到那“叮叮当当”的声音,我们这此小孩子就会从四面八方蜂拥而上……
如今,我们却再也听不到这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了,这些老手艺人年事已高,再也无法走街串巷为民服务了,他们的老手艺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他们迫切希望的就是将自己的手艺能传给下一代,将这些特殊“遗产”留给社会,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他们希望老一辈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能够得到发扬。
其实,老手艺可以结合现代新型的家具、建筑、室内设计等,融会贯通,可以从形式、款式、材质上进行一些改良与创新,古今中外,相辅相承!
社会仍需要这些老手艺,推陈出新,让老手艺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风采:
作者简介:
李淑华,笔名书中浪子,女,年出生,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镇江市作家协会、丹阳市作家协会、丹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曾在《青年诗林》《镇江师专》《丹阳日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英语周报》《中学生英语》《英语之友》《扬子晚报》《作家天地》《当代作家》等报刊杂志,在《同步悦读》《作家平台》《一线作家》《人民杂志》《新长江文学》《艺术荟萃》《女人花文学》等微刊及大小网站论坛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余篇。《中外文艺》《当代文摘》《最美作家》特邀专栏作家,《浪花文艺》创始人及主编,
画家风采:
画家简介:
中文:社会仍需要这些老手艺!
英文:Societystillneedstheseoldcraftsmanship!
日文:社会はまだこのような古い腕前を必要とする!
《浪花文艺》欢迎您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白癜风规范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hchangjiangqz.com/yzwbfz/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