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如何过腊月

北京皮肤病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

农历十二月令,每月都有独特的光景与意蕴。关于腊月,欧阳修说“腊月年光如激浪”(《渔家傲·腊月年光如激浪》),腊月正事杂事纷繁,犹如激浪翻腾,此话点出了腊月忙碌的本质;但年迈的陆游却能够忙里偷闲,看“儿书春日牓,女翦上元灯”(《十二月一日》);和苏轼一样同有吃货基因的苏辙曾游览苏州,也对苏州腊月有过咏叹:“吴中腊月百事便,蟹煮黄金鲈会雪”(《次韵子瞻将之吴兴赠孙莘老》)。但在苏州地区如何度过腊月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还是苏州百姓。

侍鬼奉神,禳灾祈福

腊月百事忙,对于古人而言,其中一大半的事情应该都用在了祭祀祖先鬼神上面,这些事看似是鬼神之事,其实还是人事,安鬼安神的背后依然还是安民。古代腊月盛行的傩戏即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之一,傩戏原本是古时一种驱邪仪式,后传至民间就具有了娱乐功能,远至汉代就已有了傩戏,《后汉书》就有载:“季冬大傩,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又二人为傩公、傩母,皆赤帻皂衣,黄金四目,蒙熊虎皮,执戈扬盾,以逐恶鬼于禁中”。

南宋佚名《大傩图》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地区类似傩戏的活动丰富多彩,且既有传统色彩亦有地方特色,苏州邑志载:“十二月朔,观傩于市,二十四日止。乡村则舆猛将神,巡行闾里,鸣钲击鼓,仪从喧阗,殆亦古者驱疫之意。”这里并未言明苏州城内的傩戏究竟如何,但袁景澜有首诗《驱傩》说:“满村钲鼓哗,驱疫沿《周礼》。黄金辉四目,戈盾扬闾里。”诗中所描述的苏州傩戏倒与《后汉书》中的记载相去不远,想必苏州傩戏继承传统更多一些,但邑志中称乡村地区还会抬出猛将神巡视各村,就是当地的特色了。

明吴彬《岁华纪丽图册》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所描绘的即是傩戏

苏州地区具有傩戏性质的还有名为“跳灶王”的活动,灶王爷是古代神仙中和百姓距离较近的一位,民间也向来有灶王爷的传说。《吴郡岁华纪丽》中记载说腊月朔日时,市井乞丐就会结队扮称灶公灶婆,拿着竹板,边唱边跳,并向沿街的街铺索要钱米,也有的乞丐穿着破烂衣服扮作钟馗状,但依然会向店铺索要钱米,袁景澜认为这是古代傩戏、索宝和除疫的遗意。《梦粱录》中则记载说:“入腊街市,即有乞者,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名打夜胡”,想必并不只有苏州一地有这种习俗。但以袁景澜为代表的文人却对“跳灶王”这种活动颇有微词,多认为这种活动还是乞丐变相地在索要钱财,袁景澜就说过:“术工媚灶将人媚,毕竟钱从囊低来”,还说:“时世求财多变相,乞儿翻作钟馗样。只夸囊儿得钱赢,那恤旁儿笑骂状。”吕曼云《江乡节物词》也对“跳灶王”活动讽刺道:“粉墨当场供笑骂,只夸囊底得钱多”。

清张仲学《岁朝钟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跳灶王”这种活动的主体既是乞丐,又向店铺索要钱米,难免会受到他人的鄙夷,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也少不了乞丐勒索店铺之事,店铺交钱米与其说是驱邪,倒不如说是花钱免灾的可能性大些。傩戏和跳灶王等活动一般于腊月二十四日即会结束,因为腊月二十四乃是小年夜,苏州民间有着“送灶”的习俗。《吴郡岁华纪丽》所记载的“送灶”习俗颇为繁琐。当夜,百姓要事先准备好膠牙锡、糖元宝和米粉裹豆沙馅为贡品,祭祀时要焚烧僧尼所赠送的灶经,禳灾祈福。送灶时,要拿出事先编织好的竹舆,竹舆亦有讲究,一般是用朱漆竹灯充当,民间认为灯盏之盏字不佳,遂将竹舆称为燃釜,后又改名为吉谶、善福,还有传说言善福之底凹者为雌,凸者为雄,居人必择雄者。将灶马置于善福中,再置一火盆,用以焚烧冬青、松柏和稻草等物并送至门外,将这些灰烬和以青豆撒至屋顶,为神秣马,送灶上天。此时还需家中老少纷纷下拜,口中念道:“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最后再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之为“醉司命”。

清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所绘即是百姓祭灶之事

二十四日夜送完灶神后,灶神还没有彻底丧失作用。苏州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名为“镜听”的奇特习俗,所谓“镜听”即是待除夕夜夜深人静时“祷于灶神,以杓投釜中,随杓柄所向,执镜而往,听路人无意之言,以卜来岁休咎”,“镜听”并非只有吴地盛行,《贾子说林》《挥尘录》乃至奇书《鬼谷子》中都有镜听之俗的记载,但方法意图都大同小异,钱沃臣有《镜听》诗一首,很是有趣:“连宵爆竹震门庭,炒豆熬粰晓未停。相成好言非媚灶,隔墙镜卜有人听。”或许这也是过年得说好话的原因之一吧,袁景澜也在诗中戏谑地说道:“此夕街头扶醉汉,隔墙有耳勿轻言”。

明袁尚统《岁朝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对于古人而言,鬼神是无处不在的,吴人腊月所要祭拜的也不仅仅只有灶王爷,正所谓是“岁终择吉,供神轴书画佛纸,具牲醴糕果,以祀百神。门阑井厕,豚栅鸡栖皆有祭”,《白泽图》中就有记载说:“井之精名观,状如美女,好吹箫”,吴人则呼为井泉童子,而吴人为了防止受到成精之井的骚扰,在除夕夜时就会置一筛子于井上,筛子上放些糕果茶酒,称之为“封井”,到了正月三五日后,再焚纸祷告,封井后第一次打水时,还要用手指蘸水擦拭眼睛,令目不昏。除了祭祀井精之外,门神、床神也在吴人的祭祀行列内,床神之祭颇为有趣,吴俗除夕夜准备瓜果茶酒于寝室以祭床神,希冀终岁安寝。床神一般分为床公和床母,祭祀时要以酒祭床母,以茶祭床公,俗称之为“男茶女酒”。

苏州农家此时还多有一道工序,即“照田蚕”,《吴郡岁华纪丽》中有着详细记载:“吴俗岁晚,乡村田家,就田中插长竿,以秃帚、麻秸、竹条缚诸竿首,燃为高炬。夹以爆竹,流星乱滚,和以钲鼓,喧闻四野,以照烛田塍,灿然遍垅。”这样的活动于晚上进行,火光四溅,颇为著名,居于乡下的范成大对这种活动印象也极为深刻,他用“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来形容此番场景,可谓至美至极。农人“照田蚕”主要是为了占卜来年的收成如何,范成大说是“农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意思即是说如果“照田蚕”迸发出来的火光明亮,来年定是丰稔之年,这种活动又称烧田财,北方称之为照门庭。

清陈士俊《绘高宗御书范成大照田蚕》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所绘即是照田蚕之事

礼尚往来,人情温热

鬼神事外,最重要的还是人事,腊月诸多习俗礼仪,最终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yzwbfz/13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