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七大战略之一,将“三农”问题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这对“三农”问题解决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的意义。如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有些地方“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凋敝现象?专家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梳理一下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振兴在理论认知、制度供给、基层实践方面,还存在诸如认知偏差、农民自身、乡村土地改革、乡村人才短缺、资金困难以及城乡融合等诸多的问题。一、理论与实践方面认知偏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来已经快四年了,前期因为我们农村的中心工作是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大多处于规划准备和试点工作。现在要求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要有效衔接。但是各地在乡村振兴的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许多地方农村的精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在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等等情况下,乡村振兴如何搞?第二存在急躁情绪;缺乏对乡村振兴是一个持久战的客观认识,往往是急于求成,有些地方投入巨大,“树样板、抓典型”,缺乏统筹全域乡村振兴工作。第三主体认知的偏差,习总书记要求五级书记,党政齐抓共管乡村振兴。现在各级党委政府都行动起来了,意识到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但许多基层同志对乡村振兴的主体认知有偏差。因此工作当中往往越俎代庖,缺乏对乡村振兴主体的教育、动员、组织。如果乡村振兴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乡村振兴要达致人民群众满意,岂不是异想天开。第四,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但许多村庄都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问题。大投入的办法不可能解决班子不健全、思路不清等的问题。每个村庄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乡村振兴是一个持久战,系统工程,需要众多的专家学者接地气的理论支撑,而且一线的实务工作者要将理论与村庄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因此乡村振兴是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基层的实务工作者坐下来认真研究的问题。二、农民自身发展困难农民是乡村的根本与核心,只有把农民的问题作为重点去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实农村的问题是:农村与农民的分化的问题。当前中国农村,可以区分为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典型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地区的农村,以及广大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的农村。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顺利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民发展。但是针对那些缺少二三产业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仅靠传统农业无法将农民带动起来致富。所以在地域上就导致农村与农民的分化。另一方面,农民就业难和增收难的问题,农业比较效益差的问题突出。农业本身的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会相对缓慢一些,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也会影响农民农作物耕种,还有就是农民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速度缓慢。这些原因综合导致农民就业和增收比较困难。农民自身发展困难是乡村振兴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三、土地制度不完善威廉·配第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土地制度完善等诸多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所以有许多学者对于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做出探讨。其中最为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yzwbfz/1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