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本报讯一节课只有15分钟,上课前发一份“讲学稿”,这是记者昨天在溧水区东庐中学见到的新奇一幕。
据介绍,这份“讲学稿”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老师会提前一天把“讲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讲学稿”的内容预习、自学,完成自我检测。老师在课堂上则只利用15分钟的时间讲重难点,进行检查、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完成,课后则没有太多的作业。该校陈康金校长打了一个比喻说,教师在备课时像厨师,精选材料;上课时像领跑员,把学生领到跑道上,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采用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更爱动脑筋、提问题了,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虽然只有15分钟,效果却远远大于填鸭式的45分钟。据了解,溧水区东庐中学地处偏远农村,办学条件远不如城市,生源更是以附近乡村的孩子为主,实施“讲学稿”式教学法后,真正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也把教师从旧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日前还获得教育局颁发的“教育突出贡献”奖。(注年09月17日《扬子晚报》沈粤 张琳)
溧水区东庐中学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实行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年级中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先准备教案,然后经全体教师集体讨论定稿后,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课堂上,老师只用15分钟的时间讲解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根据“讲学稿”的内容以自学为主,疑难问题可当场提问、讨论。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目标,少做学习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特色,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体系,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而带来的身心负担,校园生活回归了常态,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图为外地教育同仁赴东庐中学考察学习
年《江苏教育》第12期刊发长篇通讯《东庐: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全面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改过程及经验;《中国教育报》年1月2日在头版头条以《减负增效靠的是“讲学稿”》为题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年8月,《中小学管理》杂志以《从“讲学稿”到“合融”教育》为题进一步报道了东庐中学校深化课改的情况。东庐中学创立的“讲学稿”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东庐中学已与全国四百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接受过了近3千余名校长和教师来校挂职学习;学校领导和老师应邀到省内外交流研讨有两千多人次;前来庐中观摩、学习的全国各地教育界领导、教师络绎不绝,已达百万人次;各地借鉴庐中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的“讲学稿”、“导学稿”、“研学稿”、“教学案”、“学案”、“导学案”、“助学案”、“学练卷”等纷纷出炉,该模式不仅在初中广泛推广,而且在许多小学和高中推广,不仅在一所学校推广,而且在诸多区域推广,全国已有几十个地区和2千余所学校在使用或借鉴“东庐模式”。早在年4月,东庐中学发起成立了“全国讲学稿研究会”,已有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这样的市级分会数十个。
“东庐讲学稿”实现了“三案合一”, 教与学不再两张皮。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但事实存在是,由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法所使用的“教案”,老师一般照抄“教参”设计的往往是“讲案”“教的方案”,传统教学备课只考虑老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活动,也往往是师问生答、自导自演、自问自答,或者教师“群问群答”,就像一个设计好的话剧脚本,教师自编自导自演,作为主演,上课时只要把它演出来就行了,如果还用这个比喻的话,学生只不过是“配角”,大部分学生是“群众演员”,评价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主要是看老师讲得生动不生动,老师的板书咋样,考试成绩咋样,最多只看学生配合得好不好,学生是没有发言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权利的。
有些老师的教案不允许学生看,因为学生一旦看了“教案”,教师设置问题挖的“坑”就泄密了,上课时老师就没法施展教学艺术,施展的仅仅是“讲”的艺术,而教学更主要的是学习者自身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所谓教学,只有“听讲”义务的脱离“学情”的课堂,是脱离教学规律的低效劳动,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讲学稿”这一新型学习工具的创造和应用,让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学习者有了主人翁意识,意义非凡。
贡献三,创立了中国式“翻转课堂”,变传统教学“先讲后练”为“先学后教”。
有了“讲学稿”,学生就有了课前预习自学,等于是老师提前通过“讲学稿”中的“学习方案”“先学”了一遍课本(近年来许多学校通过“电子导学案”又增加了“微课段视频”让学生观看、预习),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对课本知识和原理、习题先“尝试”学会了一部分,上课以后老师自然要讲的内容就减少了,讲的内容也更加“精练”了,基础好的一部分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拓展学习了。这种方式比欧美国家课前只提供“微课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有点相似,但笔者认为,我国“导学案+微课视频”的导学方法更高一筹,因为“讲学稿”、“导学案”有大量的问题设计和“学法指导”,更适合学生自学,提高咨询能力和思维能力。
传统教授为主的课堂,教与学很难达到协调,因为教师无法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讲授。而江苏省溧水区东庐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分析新教学流程的设计理念,他们对传统的“凯洛夫教学法”做出了重大改造,增加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研讨和课后拓展性学习,减少了教师课堂讲授时间,调整了“教”和“学”的关系,由原来的教师主讲,变为现在的“学生主学”,提高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
“讲学稿”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精讲点拨”,教的就是学不会的,学生不会的才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形式化、套路式的东西,课堂教学效率高,真正实现了新课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教学理念。多年来,我们苦苦探索的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讲学稿”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讲学稿”和后来其它学校研究的“导学案”等于是在“教”和“学”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打通了“鸿沟”两边的障碍,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应当是东庐中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因素。
我们观察到,没实行课改的学校,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至少准备了教材、教案,要求学生至少需要为每门课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是课堂笔记本,学生要把老师讲的东西记下来,以备复习考试用;另一个是课后作业本。作业本往往不止一个,而除了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外,还要买社会上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这些复习资料和练习册往往很难做到精选题目和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说的学生负担过重,实际上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一般中学生晚上都要做到11点以后,小学生也要做到10点以后。
而东庐中学的学生上课只有老师发的一张“讲学稿”(一般是8K的一张纸)。课前预习的是这一张纸,上课看的还是这一张纸,听课时需要记录的东西就在“讲学稿”的空白处补记,没有专门的课堂笔记本。课后学生复习的还是这张纸,没有专门的作业本,也不买社会上泛滥的各种复习资料和练习册。过一段时间,学生把“讲学稿”装订起来,就是精选的复习资料,考前也不再专门出备考题。有些讲学稿中还有“中考题回顾”,提醒学生在以往的中考中有这类的题。另外还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和资料,合理地开发了课程资源。在课堂上掌握好的学生课后不需要做作业,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个性得到张扬,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贡献四:如果老师吃透了教材,把握了重点和难点,熟悉了中考和高考的命题规律,还需要在考试前猜题押宝吗?还需要靠题海战术来提高升学率吗?东庐中学的做法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减轻学生的负担首先应当从教师自己精选精编练习题开始。
“备研合一”发挥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提出校本教研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课程改革全面推开,单靠各级教研员和一些教学专家是指导不过来的,只有自力更生,通过校本教研,使全体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过程中学习和实施新的课程理念。另一方面,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都不平衡,即使一些重点中学和名校,也不是每个教师的水平都很高。只有通过校本教研,把备课和教研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般说来,每个教研组既有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又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水平不同,经验不同,教学质量自然有差别。教师的劳动又是一种个体劳动,一个人负责几个班的一门课,别人很难代替。如果学生遇到一个水平高的老师算是走运,几年下来提高很快。如果碰到一个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学生也就成了教师成长期的实验品。如何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各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如有的学校实行师徒制,让老教师带徒弟,师徒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有的学校设立“青蓝工作室”,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但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师父也很难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经验都传授给徒弟。而东庐中学采取集体备课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使校本教研活动落到了实处。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优秀教师的经验得以分享,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校本教研的功效和过程得到了落实。
东庐中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过去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现在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由“教学分离”变为“教学合一”,找到了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点,有人评价说东庐中学发明了导学案(即讲学稿),是“一招鲜”,笔者认为他们顺应国家新课改政策,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原则的改革实践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们不但通过“讲学稿”的应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落了地,提供了自学载体,而且促进基础教育学校开始了课堂教学转型升级。虽然还不能说这是一个最佳的创新,但毕竟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让后来全国课改学校铺就了一条通道。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bbzz/1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