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度ldquo夏rdquo如年

“目今盛暑之时,

又当早饭已过,

各处主仆人等,

多半都因日长神倦。”

匠匠瘫在空调房里,

啃着凉西瓜、喝着冰汽水,

追着电视剧,

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大大的问号:

除了摇摇蒲扇,

古人都怎么过夏天的?

遂翻书查看,

不禁惊得跳脚:

哈哈!古人城会玩!

古代“葛优瘫”

“无冰不欢”。

早在先秦那会儿,

老祖宗就学会了用天然冰块制冷。

周代还出现了最早的冰窑。

古代冰窑

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每年冬天12月起,采集天然冰块,放在专门的“冰窑”储存。

“取一桶冰,

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天龙八部》中的虚竹和梦姑,

就是在西夏皇宫的冰窑里,

做了不可描述之事。

啧啧,真会挑地儿

汉代的皇室,

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

冬季房叫“温调殿”,

夏季房叫“清凉殿”。

清凉殿

清凉殿以石头为床,

用玉晶盘装冰块,贮冰于膝前,

四周挂着水晶帘子,

还有仆人扇扇子,

“清室则中夏含霜”,

盛夏时室内便可结霜,清凉无比。

到明清时期,更有了“可移动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

华妃娘娘霸气纳凉

住凉屋也是古人消夏方式之一。

凉屋通常傍水而建,

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

然后水流沿着屋檐下淌,

利用冷水循环降温,

颇有点现代“空调房”的意思。

凉屋模型

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刘贯道《消夏图》

除了各种扇子,

西汉时,

长安一巧匠丁缓为了祛暑,

发明了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

此物把7个一丈长(3.33米)的大轮,

连在一起,

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轮扇”。

《西京杂记》记载:

一人运之,

满堂寒颤。

辛苦了,丫头!

除了跟我们一样,

爱住“空调房”,

古人们还超爱“冷饮”。

《楚辞·招魂》记载:“挫糟冻饮,酹清凉些”。可见他们早就知道,加了冰块的糯米酒,喝起来才更加醇香、清凉。

到了生活富庶的唐宋,

人们更是花样吃冰。

唐代出现了“冰商”,

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

冬天藏冰,入夏则卖。

宋代还出现了“冷饮专卖店”。

刘松年的《斗茶图》还将卖凉水绘入画中

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武林旧事》也记载,宋朝街市出现了“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各色“冰水”。

“雪泡”,就是饮料里加了冰雪水

北宋汴京的冰店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南宋临安街上主打“雪泡梅花酒”,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才打烊。

元代时候,

雄踞北方草原的蒙古人,

更是把果汁、奶、冰块等混合,

做成“冰酪”,

后由马可波罗传到意大利,

这才有了现代的冰淇淋、刨冰。

原来冰激凌是咱老祖宗发明的

有诗云: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清末,市面流行一种新型饮料“荷兰水”,也就是大家现在常喝的汽水。

清末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对此有详细介绍:“以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及其他种果汁制成者,如柠檬水之类皆是。”

为了放冷饮,

智慧的古人又发明了一种原始的冰箱

——“冰鉴”。

冰鉴,可冷藏水果、冷饮等

这是一种双层木桶,下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把冰块放到夹层里,盖上盖子,好长时间都不会融化。

除了吃、住,

他们在夏日穿搭上也绝不将就。

魏晋之前,

男人们爱赤膊,

女人们则推崇“开裆裤”。

这种“开裆裤”并不单穿,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它只有裤管,没有裤裆。

小风嗖嗖裆下过,别提那个清爽了!

开裆裤

唐朝美女最爱的

“半臂装”和“袒胸装”,

更是既清新、凉爽,

又时尚、前卫。

想想现在女人还要穿胸罩,羡慕嫉妒恨啊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宋女子则一般是:

“背子+抹胸”:

就是对襟长衫,

搭配贴身抹胸。

宋·钱选《招凉仕女图》

身着薄罗或薄纱的背子,

任两肩、双臂,

隐现在轻浅的纱罗中。

西蜀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咏宫人夏日纳凉时之情形,有言“薄罗衫子透肌肤”。

词人李清照夜在《点绛唇》中写到“薄汗轻衣透”,薄汗而竟能透衣,可见其轻薄凉爽。

《北齐校书图》身披透明纱衣的学士

古人爱穿纱袍、长裤,

看似闷热,其实不然。

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

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

他们宽大的衣服,

不仅能覆盖皮肤,还非常通风,

形成“小对流”。

快看,姐走路带风

特别酷热难耐的时候,

他们就先贴身穿一件,

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

俗称“隔汗衣”,

透气隔汗,十分酷炫。

竹衫(原来那时候就流行鱼网元素了)

竹马甲(也太洋气了!)

而且,在“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他们衣物的材质比现代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尤其是被称为“夏布”的苎麻。

孙机先生在《中国物质文化》中记载:“苎麻织物洁白清爽,清凉离汗,受人欢迎。”

苎麻衣吸汗,还散热快、干得快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古人的凉鞋也是五花八门,

从芒鞋到木屐,从麻鞋到草鞋···

不仅种类多样,

样子放到现在也很时尚。

春秋时期高级“凉鞋”漆履(刷漆耐腐蚀还好看)

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唐代麻鞋

苏东坡的带齿木屐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到了晚上,夏夜漫长,

暑气蒸腾,尤为难熬,

古人就睡在“凉簟”之上。

南宋·赵大亨《薇亭小憩图》

簟是一种竹制的席子,祛暑降温、凉爽宜人。

苏轼曾在《南乡子·凉簟碧纱橱》中写道: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有蚊虫?别担心。

古人们早就有了蚊帐。

蚊帐最早叫“帱”,

多用锦、罗、纱、绮、缣,

兼顾透风,

普通百姓则多用葛、布,

此外还有香囊、艾草用来驱蚊。

半窗千里月,

一枕五更风,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一枕清凉入梦来。

“玉枕”降温效果好,

最受古人青睐。

还有水晶枕、石膏枕,

以及各种中药做的药枕。

古人喜欢在枕心里放檀香,

可以驱蚊虫、除异味,

名曰“枕檀”。

最有技术含量的是一种“冷暖枕”。这是一种瓷枕,枕头里面是空的,有个夹层,上有一个注水洞口。

夏天睡觉前,用从井里刚打的凉水注入其中,上垫枕巾,头枕其上,凉爽宜人。

除了枕头上的考究,

古人睡觉还要怀抱“竹夫人”。

“竹夫人”是古人夏天抱着睡觉的竹物,

一般为圆柱形,

用竹篾编成,中间镂空。

竹夫人

陆游在《初夏幽居》里写道:

虚堂一幅接篱巾,

竹树森疏夏令新。

瓶竭重招曲道士,

床空新聘竹夫人。

可见”竹夫人“的暧昧和美妙。

可没有电视剧,

没有网络和游戏,

古人们在漫漫长夏都干啥呢?

别操心,

人家可惬意着呢!

没事睡睡觉,

醒了发发呆,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闷了就会会基友,

唠唠嗑、喝喝酒。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没有“王者农药”,

下下棋、弹弹琴也是极好的。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来精神了,

就纺纺纱,种种瓜。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有空,

他们也会三五成群,

泛舟湖上,

或约个妹子,水边调情。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清《燕寝怡情图》

“日与水居,

而七岁而能涉、

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

暑气渐消的傍晚,

脱光下水游个泳。

也可以找个好日子,

拖家带口,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去深山避暑。

清极致享乐主义者李渔,在《闲情偶寄》说起他一生最快乐的三年,就是在避乱山中的夏天: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

脱光了在山里当野人、吃野果,闻荷香,醉卧长松旁,冰水喝茶,胜似神仙!

山居图

当然,最厉害的,

还属这最后一招: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正所谓:

“心静自然凉”!

默念三遍“我不热”“我不热”“我不热”

古人城会玩,

古人诚不欺我。

夏天既然这么长,

咱们就凉由心生慢慢过~

来源

匠心之臣(jxzc)

出门五分钟,流汗一小时

未来三天,南京最高气温33℃

虽然还未出梅,但是未来一段时间,雨带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北抬,南京以多云的天气为主,多分散性的雷阵雨,最高气温上升到33℃,进入了“出门五分钟,流汗一小时”的桑拿天时节。

今天开始,南京的闷热升级,太阳早早上岗,已经没有前段时间清晨那种清爽了,很多人上班路上就是满头大汗。午后的最高气温上升到了33℃。主城也没有洒点雷雨来降降温,但是湿度却高达60%。此时人的体感温度已经达到了35℃,好像蒸锅上的包子。

目前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强增北抬,处于其北部边缘的南京,气温上升,预计未来三天,南京的仍多局部性的雷阵雨,最高气温都在33℃附近,大家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从全省范围看,明天江苏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分散的雷阵雨为主,气温都比较高,本省西北部地区34℃左右,其它地区30~31℃。6-7日,降雨主要会集中在北部。6日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中到大局部暴雨;7日沿淮和江淮之间多云到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中等局部大雨。而沿江苏南地区基本上都不再强降雨的范围内,以多云闷热的天气为主。

这样闷热的天气是不是要出梅了?南京常年出梅是在7月13日前后,当梅雨带北移到华北地区,南京转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或控制,就告别梅雨,进入盛夏。目前梅雨带地区有减弱的迹象,但是出梅的形式还不明朗。另外,7日是小暑节气,民间有“小暑一声雷,就要倒黄梅”。7日,北方有弱冷空气扩散南下,受冷暖气流共同影响南京阴有阵雨或雷雨,其中,北部地区雨量可达中雨量级。这场雨会不会把梅雨挽留,我们一起静观其变。

7月5日:

淮北地区多云,局部有时阴有阵雨或雷雨,其它地区多云有时阴有阵雨或雷雨,局部雨量中等全省偏南风3-4级,有雷雨地区雷雨时短时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最低温度:全省25℃左右,最高温度:本省西北部地区34℃左右,其它地区30~31℃;

7月6日:

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中到大局部暴雨,其它地区多云,局部有时阴有阵雨或雷雨,最低温度:全省25℃左右,最高温度:淮北地区29℃左右,其它地区30~31℃;

7月7日:

沿淮和江淮之间多云到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中等局部大雨,其它地区多云,局部有时阴有阵雨或雷雨,最低温度:淮北地区25℃左右,其它地区26~27℃,最高温度:淮北地区29℃左右,其它地区30~31℃。

来源

扬子晚报记者于丹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bbzz/12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