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启军大爱永存追忆全国先进工作者

白癜风学术高峰论坛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503/6210227.html
宗启军,笔名宗央,江苏省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在《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扬子晚报》、《短小说》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现供职于江苏金湖农村商业银行。(陈素娟行长生前照)

工作中,她是威严的领导,是精干的金融企业管理者;生活中,她是温和可亲的大姐,是慈祥宽厚的长者。认识、了解她的人都这么评价她。

她就是曾经担任农业银行江苏省金湖县支行行长逾十年的陈素娟行长!这是一个传奇的名字,她过目不忘,双手打算盘,左右开弓却没有半点误差。年8月,从金湖农行计划会计股副股长跃过三个阶梯,直接提拔担任金湖农行行长;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她首创“钱帐两清、三个坚持、十个不准”和“三道工序、百字规程”新型业务工作法,在《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发表后,得到业内相关著名专家肯定,为农总行制定会计、出纳基本制度奠定了一定基础,成为全国农行系统的一个标杆;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她多次获得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江苏省“三八红旗手”、“金融劳动模范”......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参加了国庆40周年盛典,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陈素娟行长建国初期就参加金融工作,46年的金融生涯有32年是在基层营业所度过的,此后任县支行长十年多,直至年初退休。淮安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莉在长篇通讯《深情永不变》中写到:“陈素娟将全部的青春年华、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人民的金融事业,她的灵魂在奉献中也受到了锤炼、洗礼、升华。”是的,她心底无私,品行如一,全身心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大家都知道在金湖还有一位全国劳动模范、种粮大户戴宗仁,他和陈行长在年一起赴京参加国庆40周年盛典,可是不知道的是他们的渊源源于年初陈行长到原金北乡的一次春耕生产资金调查,得知戴宗仁在“金湖北大荒”承包了亩荒地,陈行长走上泥泞的田埂,踩着乱草丛生的圩堤,就是为了见见戴宗仁这个“老农民”。从第一笔4万元贷款,五年间,农行信用社(以下简称行社,-年农村信用社由农行领导管理)共向这个种粮大户投入贷款多万元,戴宗仁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陈素娟行长常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村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农业是我们立足的根本。我们“农”字头的银行离开“三农”就找不到根,就是忘了本。

从支持种养殖大户到扶持家庭经济发展,从支持水产养殖开发到农副产品收购不打“白条”,陈素娟行长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年夏季持续高温,淡水鱼养殖重镇原涂沟镇有户,3.5万亩养殖水面面临鱼、蟹缺水、缺氧的困境。得知灾情在涂沟三河村调研的陈行长当即对随同的行社两名主任说,立即安排5万元救灾资金,及时帮助渔民购买水泵、柴油为鱼塘充水增氧。同时安排万元专项贷款,用于全县抗旱救灾。在场的村支书拉着陈行长的手感激的说:“你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原涂沟镇的“伏家洼”,是个近万亩芦苇丛生的荒滩,农行策应县委县政府“加快‘三湖一河’开发,再造水上金湖”的决策,先后投入多万元贷款支持伏家洼综合开发。伏家洼现已成为自然风光秀美的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区,涂沟镇也进入省市“明星乡镇”行列。时任涂沟镇党委书记的县人大原副主任华占康说:“农行信用社与我们真正是鱼水情深,不是一个感激所能表达的!”

在金湖,土地、水面承包到户的好政策,加上行社的信贷支持,金湖老百姓的富裕程度领先淮安,比肩苏中,被誉为苏北“小江南”。《人民日报》年12月4日报道:金湖农民人均收入元,行社农村储蓄存款突破2亿元,农民人均存款超元。有资料表明,金湖农民人均存款额其时位列全省第二。可有谁知道,这些数据的背后,陈素娟行长为此付出了多少?又凝结了行社数百名员工的多少辛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农副产品收购经常出现“打白条”。金湖是传统的农业大县,除了水稻、小麦,还有油菜、蚕茧等农产品。作为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主渠道的农行,压力很大。怎么解决“打白条”问题,让农民增产又增收是萦绕在陈行长心中的大事。她主动向县委主要领导汇报,协调人民银行、粮食等部门,争取多方支持。还通过拆借资金、清收不良贷款等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农副产品收购。为加快收购资金周转,防止被挤占挪用,收购季节她组织员工走出柜台,到粮站、茧站为农民现场开展资金结算服务,按“纳税、还贷、参储”的顺序,实行资金封闭运行,独创出被称为“金湖模式”的农副产品收购结算“一条龙”方法。金湖县自年起,连续十年没向农民打过一张“白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都作了报道,长期分管财政金融工作的赵长萍副县长曾说:金湖农副产品收购不打一张“白条”,农行功不可没,陈行长居功至伟!

上世纪八十年代,金湖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在陈行长的主导下,坚持把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竭力支持乡镇村办企业发展。当年的陈桥有机化工厂(现为改制后的爱特福集团)、三禾玩具厂(现为改制后的三禾集团)、淮建电线厂(现为新金菱集团)等等等等,已成为金湖民营企业的巨擘,成为金湖产业经济的代表。金湖县委原副书记徐益明在一次会议上说:农行是“支农先锋,企业后盾”。对振兴金湖经济,富裕农民作出了无私奉献,成绩是卓著的。

作为银行的行长,承载着经营与管理的双重责任。作为“班长”,陈素娟行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锐意创新,争创第一,在金湖乃至淮安(原淮阴市,下同)金融史上创造了一个个荣耀。

当年在金湖农行、信用社担任主任、股室负责人的老同志说:陈行长要求大家凡事要有新意,完成任务要超额,超额完成要争第一。她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往往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年的初,为缓解资金压力,筹集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她带领行社8名同志选择到经济基础较差的原陈桥乡搞组织资金试点。10天里,她们吃住在乡下,跑了全乡13个村,走遍了全乡多农户。劳累和不规则的生活使陈行长的哮喘病发作了,她没有惊动他人,一个人到乡卫生院开了点药,又继续和同志们奋战在一线。十天的辛苦换来24.2万元存款的喜悦,开现场会那天,省市农行的行长、县、乡镇的领导都来到现场祝贺。陈桥的经验做法在全县推开后,一个月内储蓄存款上升多万元,及时解决了春耕生产资金需求。

在任行长期间,农户经济档案、贷款借据据角约储、农副产品收购结算凭证全县通存通兑、女子储蓄、旅游储蓄、金融服务“十项规定”等新的管理举措、新的金融产品,多项被省市行推广或在有关会议上做经验介绍。在方便群众,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金湖农行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达到了高峰。许多人都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行、信用社庆祝存款超一亿元、超两亿元的场景:鼓乐队在前,行旗方阵在后,接着是宣传车、彩旗队,人的庆祝队伍沿着县城主街道播放宣传资料,陈行长和普通员工一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散发业务宣传单,开展存贷款业务咨询,给城乡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口只有37万的金湖县,在当时的大淮安市,存款总额在各县市支行一直名列前茅,连续多年占全县总存款的70%,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湖第一大行。时任《新华日报》政治处副处长的刘国平在采访陈行长后说:这真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科技创新、科技应用是银行加快发展,方便客户的重要手段。作为金融企业的管理者,陈素娟行长非常注重科技人才引进、培训,舍得金融科技的资金投入。先后从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引进本科以上计算机专业大学生30多名。年初,金湖农行在全市第一家着手电脑储蓄试点,陈行长请来省市农行的科技专家,要求行里的科技人员边学边做,仅用3个月时间就上线应用。随后,她又在全县银行中启用了第一台自动取款机(ATM),并实现全县城乡业务联网。科技为业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成就了金湖农行-连续十年在市行综合考评第一的辉煌业绩。

曾与陈素娟行长在一个柜台工作过,与她共事36年的老主任王其凡老人告诉我,陈行长经常提醒大家,“我们管钱的不能爱钱。”她始终日一的坚持从严治行、廉洁办行。制定廉政守则,组建廉政小组,推行信贷“两公开一监督”,把廉洁从业当做大事要事去抓。农行多次大型活动没有收过一家部门、企业的贺礼,她更没有收受过贷款企业的一分钱。遇到乡镇、企业送来的农副产品,她总是交待办公室,拿到食堂为员工改善伙食。年农行系统开展“教育、清理、整顿”活动,她与重点岗位的干部谈心交流,为大家剖析发生在身边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还邀请县检察院的检察长、法院的法官来行里开展警示教育。靠细致耐心,持之以恒,锻造出金湖农行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秀、业务精湛、客户满意的员工队伍,为多次获得农总行、省市先进单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年8月,江苏省农行作出向陈素娟行长在内的三名先进人物学习的决定。

在金湖农行,陈素娟行长是班子里的“班长”,也是行社多名员工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她亦师亦长,慈爱有加。把全行数百名员工的衣食住行时刻惦记在心,她把大爱献给了农村金融事业,把温暖、温情带给了她的员工。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影响、培育了金湖三代金融人。

中老年员工说,陈行长待我们亲如大姐,年轻员工说,陈行长对我们爱如慈母。在担任行长的前8年,她乘坐的一直是省行统一配置的面包车,市行给金湖行安排的轿车购买计划几次都给她压了下来。她说,车子是代步工具,要那么好干嘛?她想到的是行里很多同志住房有困难,许多青年人等着房子结婚,不安居又怎能乐业?说服班子成员,不买车子建房子。于是,多方筹集资金,在城区先后建了11幢多套职工宿舍,为基层行社建起了16幢综合楼,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而她自己,直到退休,还一直住在行里第一批建的,只有70多平米的宿舍楼中。在金湖区划调整前,乡镇和国营农场有25个基层营业网点,她亲自过问基层网点的“五小建设(小食堂、小菜地、小活动室、小浴室、小图书室等)”情况,还为每个基层网点配齐了液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每到基层网点,都要去员工宿舍看看,与员工说说家常话,坚持在小食堂吃工作餐。全行达到办公楼房化,住宿单元化,庭院园林化,成为省市农行系统“五小建设”的标杆和赶超目标.

身为母亲和妻子,陈素娟行长可能不是一个贤妻良母,但是她却是金湖农行这个大家庭称职的“家长”。员工病了,她会到病榻前探望;员工遇到困难了,她带头捐款相助;员工遭受挫折了,她与之促膝谈心,鼓起员工生活的勇气。原唐港信用社老主任王步权生病在家休养,她从淮安开会结束后,绕道30公里去他家看望。一名青年女工感情受到重创,她把这名女工叫到家里谈心,像妈妈一样给她体贴、关爱,这名女工结婚时,她到场祝贺。安排班子成员和人事、监察、政工干部与10名后进员工组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每年的大年三十,她都要带上瓜子水果到金库和值班的员工聊聊天...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陈行长以她母亲的胸怀,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全行员工的尊敬和爱戴。

陈行长治行有方,管理有道。正可谓“严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她的正能量影响、榜样力量作用下,金湖农行涌现出省劳模夏斌,全国金融劳模张福来、全国金融系统审计稽核先进个人马寅,全国农行系统优秀会计员殷大祥等先进典型。她爱才惜才,善于培育人才的做法经《金融时报》、《中国农金报》报道后,广西区农行协调江苏省农行,安排两名女行长到金湖农行挂职交流一年。省农行把多名后备干部、业务骨干放在金湖农行锻炼,其中的一名后来担任了省级分行的领导。在她的关心培养下,至少有六人走上了市级银行领导岗位。更为农村金融改革后的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培养、储备了20多名高管人员。

再说我亲历的两件小事:我在年初借用到县农行办公室做文字工作,对没有公文写作基础的我,陈行长总是帮我拉提纲,提重点,还带着我一起到基层调研,指导我怎样写调查报告和金融研究文章,使我的公文写作能力很快得到提高。在办公室工作6年,在市行办公室年度评比都在前两名。年底,我的预备党员到期,还没有开支部会讨论转正事宜,陈行长怕我有心理负担,和我谈了半个小时。还有一次,我下午班后在行里赶着写第二天急用的汇报材料,住在办公室对面的陈行长看到后,端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挂面,里面还卧着三只荷包蛋.…..

9年10月11日下午3:48,陈素娟,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金融事业,把大爱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的女行长与世长辞!就在8月份的金湖县建县五十周年暨荷花节开幕式上,陈素娟行长在现场,从县领导手中接过了“50年感动金湖人物”荣誉证书。年7月,在农总行庆祝成立60年华诞时,被表彰为“农行60年人物”。这,是对陈素娟行长最好的肯定,最大的褒奖!

在陈素娟行长去世十周年之际,写下这些文字,以表达我对这位老行长、尊敬的长辈无尽的怀念!

----------------------------------------“金融作协”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ziwanbaoa.com/bbfz/9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