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群因利益等因素明显分化,不少人与人之间好似越熟悉越“陌生”。深圳,对于许多生活在此的人来说,看似身在其中,却又远在天边,因此,这个移民城市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深圳—社会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 作为深圳的先试先行区,年轻的龙华新区GDP从年增长1.2%到年增长4%,今年预计增长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经济快速转型发展之下,高端人才不断集聚在这一座座“塔尖之下”,无数的外来务工人员正在为这个城区的建设付出宝贵的青春。“来了就是龙华人!”成立三年来,龙华新区独具特色地创新了“十个社会融合模式”激发社会活力,社会化转型有序进行。如今生活在这里的外来人员已渐渐融入新区,提升了“家园意识”,找到了城市归属感,龙华新区已然成为龙华人的“阳光家园”。 社会融合从“圆梦大浪”到十大特色项目 “这首曲子的歌名是《里路》!”“回答正确,过关…”顺利拿到全部闯关的元梦想基金的姑娘小李,站在“唱歌传情、猜歌拿奖”的“圆梦大浪”的舞台上,讲出了自己的梦想:用自己闯关得来的基金去帮助家乡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接着,一位来自贵州的小伙走上“圆梦大浪”的舞台,经过几轮的闯关,他最终未能走到终点,拿下元奖金,他的梦想是帮助朋友为其生病的父亲献上一点绵薄之力。“圆梦大浪”仅是龙华新区大浪“青工活力第三个8小时”的内容之一,启动一年多来,帮助无数大浪青工完成梦想,在大浪乃至深圳几乎家喻户晓。 作为深圳特殊人口结构的缩影,龙华新区大浪办事处辖区企业众多,总人口48万人,户籍人口仅人,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高达50:1,其中18~40岁的青工群体近40万人,占总人口的80%。庞大的外来人口,带来的是城市化进程中普遍会遭遇到的社会治理及社会融合等难题,新区、大浪恰恰将这看作是关爱青工的机遇,如何让青工在工作、睡觉之余的第三个8小时充满正能量?“青工活力第三个8小时”应运而生,22个优质青工文化项目先后被成功培育,由企业赞助举办的“星光大浪”、“圆梦大浪”等品牌活动在青工当中颇有影响,每年吸引近万人参与。通过参与各种爱心接力活动,企业及外来人员的家园意识有了较大的提升。今年6月,“圆梦大浪”获评市关爱办组织的“百佳市民满意项目”,“青工活力第三个8小时”荣获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最佳案例”。 有了青工融合社会的成功案例后,龙华新区针对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多、归属感和家园意识不强的现状,联合复旦大学,开展社会融合研究实践,制定了《探索促进社会融合龙华模式工作方案》,在四个办事处各设计实施一两个操作性强的特色项目,首批共实施十个特色项目,从十个不同侧面突破。其中包括观澜办事处章阁社区“阳光家园”项目—探索社区外来人员与户籍居民的融合;观澜湖国际社区项目—探索外国人与中国人的融合;大浪办事处青工活力“第三个8小时”项目—探索外来青工之间的融合;大浪石凹“乐和社区”项目—探索社区与园区的互动融合;大浪龙胜社区原居民城市化项目—探索原居民与现代城市的融合;龙华办事处清湖“乐业社区”项目—围绕富士康广大员工,探索大型企业员工与社区的融合;龙华办事处三联社区“一核多元.社区共治”项目—探索社区各服务管理主体、驻社区各单位之间的融合;民治办事处西头新村外来业主自治项目—探索“城中村”外来业主之间的融合;民治丰润社区居民自治项目—探索商品房小区居民之间的融合及民治“社区人俱乐部”项目—探索同行业等特定人群之间的融合。 激发活力孵化社会组织家 今年11月7日,对于进驻龙华新区的媒体人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龙华新区媒体人联合会正式挂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个由驻区媒体记者自发组建的社会组织,驻新区的记者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为记者节庆祝,这一心愿的达成,离不开新区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在注册登记、骨干培养、治理结构等方面提供的全程辅导。 “龙华新区的社会建设要突出改革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突出民生导向,认真践行群众路线;要突出共建共享,激发社会活力;要突出平安和谐,夯实城区安全基础,努力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正是在新区领导班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新区相关部门探索大部制体制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新模式,成立全市首个区级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构建三级孵化服务网,制定职能转移负面清单,推动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简政放权自我“改革”,不仅主动培育社会组织,而且降低社会组织门槛。龙华新区提出,“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促进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对有意愿成长的社会组织,从完善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社会组织的外部支持、公益创投等方面为需要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提供智力支持。除了在主观上培育、孵化,在客观上,新区先后解除了登记管理中的各种套子。新区简化登记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将社会组织登记审批时限由原来的60日缩短为10日,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除法律法规规定须经政府有关主管单位前置审批外的社会组织,均可以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降低社会团体登记门槛,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暂时达不到成立登记条件的全区性社会团体降低登记条件,在次年度年检时提交符合法定要求的会员数量与注册资金相关证明材料。三年来,新区培育社会组织家,入驻社会组织66家,出壳39家,培养了社会组织领袖多名。 与此同时,新区设立了社会建设专项经费(年万元,年万元),出台《龙华新区社会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有力撬动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中。今年初,发放年度万社会建设专项经费用,扶持和奖励17个单位申请的34个项目。一批亮点项目闪烁深圳,比如龙华艺林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服务举办义演18场,得到周边居民一致好评;民治“艺术部落”百场公益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各大媒体的报道和 “织网工程”把社会服务做得更仔细 如果说提升“家园意识”和激发社会活力是龙华新区社会建设的创新做法,那么“织网工程”则是新区为实现“一证走龙华”而进行的另一种探索,是社会服务升级的新渠道。龙华新区不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望,积极探索“织网工程”试点工作。 来深建设者小李是媒体随机抽取的市民个案,从走进民治的那一刻,他就开始感受“织网”后的便利及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抵达北站,通过免费WIFI用手机下载“民治便民通”,进入应用程序,快速查谒房屋租赁信息,与业主取得联系。经过与业主一番商讨后,业主用手机展示房屋手续,与小李当场签下电子租赁合同,通过电子申报租户信息,为孩子申请小学学位和办理居住证,随后网格信息员上门核查相关信息,7天后再将居住证送到居民手中,在该个案中,小李从初到这个陌生城市到完成居民登记,仅半天时间,全程使用手机完成。 “织网工程”以立体网络覆盖社区的特质,将便民服务从“被动”转为“主动”,将政府服务直通百姓需求终端、直达社会建设末梢,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走好“最后一步路”,抓住了群众最真实的需求。
面对新区人口总量大,倒挂严重,低学历、低收入人员多,社会治理难度大等“瓶颈”,新区领导班子清晰看到“织网工程”作为缓解新区巨大社会治理压力、弥补社会建设短根据的有效“路径”。困难是机遇的开始!在新区成立时间短,“信息空白”、“信息误差”、“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等现象并行,“织网工程”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今年9月,依据民治“织网工程”试点经验,龙华新区全面推进,新区强调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织网工程”的“升级版”。 龙华新区通过“织网工程”,建立互联互通、共融共享的公共信息资源库,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奠定良好基础;新区机构精简,人少事多,迫切需要通过“织网工程”,推进信息化建设,创新服务管理模式,简化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并对相关单位实行条块考核、电子考核、公众评价和第三方评估等,加强督办考核。(羊城晚报:王志钰、李薇、谢亚凡、李世钊)
欢迎分享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互动
在大浪论坛(怎么治疗皮肤白癜风白癜风能治了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hchangjiangqz.com/bbfz/2048.html